文/刘毅
我曾问自己,我有土地吗?我不敢说有,也不敢说没有。我曾经是有土地的,那是我出生后,我有了户口,我便有了我的二分地。从我考上学后,变成了居民户口,我的二分地也没有了。没有了土地的我,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失去了温暖的怀抱,失去了依靠。在外这么多年,我的心就像飘飞的蓬草,只有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回到老家,与泥土亲密接触,我的心才是安稳、宁静的。
我喜欢土地,喜欢土地上那成片的庄稼、果蔬,喜欢土地上悠闲觅食的鸡鸭、牛羊,更喜欢土地上勤劳、朴实的人。对土地,我有着母亲般的亲切。
每当回到家里,我就会到田间地头转转。只有投进土地的怀抱,我的心才是真实的、明净的。我终于明白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为什么喜欢“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土地是医治我们浮躁、贪婪的内心的良药。
土地教会了我有播种才会有收获的道理,土地教会了我“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这两个道理是那么浅显,却够我一生去揣摩,去实践。记得上中师时,一位女同学给我临别赠言时写了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你已经拥有了一块土地,你只要勤快地耕种,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土地经常是荒芜的,我很少去耕种,也就谈不上收获。有那么两年,我是勤奋地耕种过,那两年发表于报刊、杂志的文章比我这几年零星发表的加起来还多。我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可我无法找到什么东西去填补我干瘪空虚的内心。我就像一个懒惰的农民,羞愧地看着别人丰收的喜悦,独自吞咽着自酿的苦果。
土地养育了我,我是从她的怀抱摸滚爬打出来的,我身上有她的气息。无论我衣着怎么光鲜,举手投足间,我的身上都有着土地的影子。那次我与一个同事外出学习,走在都市繁华的街道,同事说:“你看城里人,穿衣、走路就是洋些,看我们一眼看就知是山里来的土锤。”对同事的话,我模棱两可,即使土,我也不会自卑。因为土地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根,土地教会我“儿不嫌母丑”的道理,土地教会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道理。年少的我也曾爱慕虚荣过,也曾发誓跳出农门。可最终我发现自己就像一只蝙蝠,是不鸟不兽。人生就是一个圆,最终的最终,我还是会回到起点,回到土地的怀抱。
虽然,城里也有我的家,但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寄放我身体的壳,我的根已扎进乡下的土地里。人生如寄,苏子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渺小,我们每个人就像寄存在天地间的物,或迟或早,都有取走的一天。天地之大,我只需要一处能寄放我身体和灵魂的净土。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是不会有多少诗意的。所以,我喜欢回到农村土地的怀抱,在这里追寻我童年的记忆和梦想。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