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窗花开在手指间

2023年09月03日

文/山岚

“二十五,糊窗户”。老式窗户过年要换窗纸,而后剪些窗花贴上去,这是每逢年关家家户户常见的情景。扫屋除尘之后,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便在桌上摊开艳艳的红纸绿纸,手中的剪刀发出轻轻的“咔擦”声,纸屑纷纷飘落,好看的窗花跃然于手指间,这幕温馨的场面,年复一年地在民间上演。

铰窗花这活我也干过,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六午后,母亲用白生生的道林纸糊好了窗户,叫姐姐去紫英家熏窗花,姐姐回来说:“人多熏不过来,紫英把花样儿给咱叫自己熏。”母亲点着了煤油灯,就把几幅铰好的莲花鲤鱼和牡丹花蝴蝶衬在四四方方的纸片上开始一一熏样。正熏着,邻家四嫂在院子叫她,母亲出去了,出于好奇,再者前不久又在美术课上学过手工剪纸,我欣然而自信地跳上炕,学着姐姐的样子,捏起母亲放在炕桌上熏了半截的窗花和纸片悬在灯焰上熏,姐姐阻止我,我没理她,姐姐见制止不住我就引导说:“离灯焰远点,小心烧了手,叫油烟往花和纸上熏。”紧说慢说火苗就咬了我一口,我觉得手指灼痛,双肘就一阵颤,手中的窗花和纸就噗一下着了。姐姐见状急忙扔掉手里的花纸,给我揉手,恰在此时,母亲回来了,就怨姐姐不该叫我熏。姐姐也没分辩,只顾拿着烧了半截的熏样说,紫英还要样花呢?母亲只得叫来了四嫂剪了两幅莲花鲤鱼赔了紫英。见四嫂剪的窗花比紫英的窗花好,母亲干脆请四嫂给我们也剪几幅,四嫂一边剪一边教姐姐剪花的窍门:“圆如满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到顺手时就自得其乐地念起了口诀:“留线线,挖面面,挖下面面是阳剪。挖线线,留面面,留下面面是阴剪。”口诀念完,“喜鹊登梅”、“二龙戏珠”、“莲年有鱼”、“榴开百籽”遂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简直令人瞠目、欣喜!民间艺人的剪刀下、手指间所呈现的各种花鸟鱼虫,表达的都是普通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

窗花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微不足道,至于窗花起源何时何地更是知之甚微。

喜欢上了民间文化,对剪纸艺术产生了兴趣,窗花在我心目中陡然升值,便开始四下里了解和寻觅关于窗花的史料与知识,获悉窗花起源于冰花,所以古时又称剪窗花为“剪彩”。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了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剪纸作品。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唐代李远《剪彩》诗写到:“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宋元以后,春节剪贴窗花的风俗逐渐普及。古往今来剪窗花已成为旧时女子比赛心灵手巧的手工之一。剪窗花、贴窗花亦是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红红的窗花,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每当家家户户都换上新窗花,贴上新春联,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到处便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新年气象了……

上篇:弥漫乡野的芬芳
下篇:怀念柳青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3-12/23/09863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