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正在施工建设的地铁线路超过70条,仅开工建设地铁的城市就达28个。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困顿,立竿见影拉动经济。然而,地铁投资体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亦让地方财政背负巨大压力。以西安为例,按照其目前建设6条地铁线路的规划,总投资额将达1058亿元,而其去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仅978.06亿元。
资金从何而来?各城市融资的普遍做法为“地方财政+银行贷款”,而财政支撑中,“以地养铁”的融资方式最受地方政府青睐。
西安给出的答案是,地方政府承担约35.8%资本金,剩余部分由承担地铁建设的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地铁公司)自筹。
西安市政府承担部分,财政拨款当属大头,主要依靠纳入市财政预算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拨付。专项资金则依赖于财政拨付、土地出让收益和专项配套费。
而剩余建设资金,由西安地铁公司贷款解决,并尝试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官网获悉,西安地铁公司近期发布《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拟募集短期资金共计12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输血”大规模持续的地铁建设。
募集说明书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西安目前在建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工程,总投资为463.39亿元;截至募集说明书签署日,西安地铁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地铁四、六和五号线一期工程,总投资则为594.87亿元。
粗略计算,以上投资总额共计1058.26亿元,而去年西安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978.06亿元。千亿元的资金需求无疑让西安市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根据募集说明书,1058亿元的投资总额中,在建的地铁项目投资所需资本金为141亿元;拟建项目投资则需237.95亿元,均由西安市政府承担,共计约378.95亿元,约占总投资的35.8%,主要来源为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1月30日,西安市政府明确从2月4日起,西安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照每平方米240元计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其中每平方米90元作为地铁专项配套费,亦归入专项资金。据测算,每年预计可新增专项用于地铁建设的配套费9亿元。
截至2013年3月末,专项资金已归集53亿元,全部用于地铁项目建设。在地铁项目一至六号线建设期,预计每年可归集约30亿元的专项资金。
但西安地铁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虽为“地方财政+银行贷款”的传统模式,但部分政府资金,仍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地铁储备土地开发收益。
在专项资金中,其中一项资金来源就是土地收入。据西安市财政局【2011】943号文要求,将原地铁储备用地中的6397亩土地按照31万元/亩的标准,共计19.83亿元,由各相关行政区、开发区从2011年至2015年等额上缴市财政并归入专项资金。
此外,2012年7月,西安市财政局将部分区域土地出让收入的10%亦划归专项资金。
在地铁专项储备土地方面,2012年,西安市政府将地铁沿线40宗合计2751.35亩土地纳入地铁专项储备开发用地,开发收益全额上缴财政,亦归入专项资金。
事实上,为了保障土地出让金,西安市政府于2013年3月专门成立了独立于地铁公司的事业单位地铁土地储备分中心,用于对地铁储备用地开展的土地征收及配套开发等工作。
对于以上情形,西安市财政局以年底事忙暂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婉拒了采访要求。
随后,前往西安地铁公司采访,其办公室相关人士确认了地铁投建运营会部分依靠土地开发利用的收入,但拒绝透露更具体的信息。“目前我们已拿到地了,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该办公室人士表示。
尚未获得官方回应,但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地铁政府财政支持中部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若未来土地出让金下滑,则存在风险。
365数据监控中心统计,2013年前11个月西安全市共出让土地面积约861万平方米,与2012年同期相比,骤减38%,土地成交金额约215.8亿元,也减少了32.7%。而去年西安市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为349.75亿元,几近占到西安市总财政收入的1/3。
除了政府资金支持,剩余资金则由西安地铁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的银团贷款自筹。截至2013年3月末,西安地铁公司已取得的银行授信总额合计317.02亿元,已使用授信额度160.82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156.20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