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文娟·
说来惭愧,对于中国的国饮“茶”,因为很少喝,便对其文化精髓和丰富内涵懂得少之又少,更不要说通茶经,懂茶道了。我曾一度疑惑,那些文人雅士怎就能从或浓或淡的茶水中品出丰厚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呢?
时常会在一些文字中看到“茶”的字眼,比如很常见的一句“在温暖的午后,捧一杯香茗,拿一本喜爱的书读……或是捧一杯香茗,听一段舒缓的音乐……”瞧瞧,单就这“捧一杯香茗”,我便觉得脱俗雅致,但有时也觉得做作,有着故作风雅之嫌。似乎不捧一杯茶看书听音乐便有失文人气息,或是生活有失恬淡闲适。之所以在文字中常见以书配茶或以茶配乐,说明茶总能与风雅联系在一起。
总说别人附庸风雅,其实自己内心对于风雅也蠢蠢欲动,以前不甚喝茶的我,最近也经常泡杯茶水来喝。但那仅仅是喝而已,至于其中滋味,就是觉得比寡淡的白水有味。
回想最先接触茶叶是从爷爷那里。记忆中,夏日里爷爷的茶桶里总有一些廉价的茉莉花茶,将茶叶用手捏一小撮,往他的搪瓷茶壶里一放,用开水一冲,喝时向茶杯里一倒,虽然也能闻到茉莉的清香,但我没有刻意喝过,除非放学或贪玩回家,口渴难耐,便会抱着爷爷的茶壶对着茶壶嘴牛饮一番,其中滋味不曾晓得,只知那凉茶水还是蛮解渴的。冬日里,爷爷用一个壶底已被熏得黑不溜秋的搪瓷茶壶放在火炉边上。等来了串门的客人,爷爷便拿出那一块硬邦邦的砖茶,掰上一块放入茶壶中,倒上水,然后放在火上煮。当茶水沸腾起来,每人倒上一杯酽酽的浓茶,围坐小火炉旁,氤氲在茶香里,就着浓浓的茶水,然后天南地北、天上地下、家长里短地且饮且聊起来,如今回想起来,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有一次去朋友家,朋友热情地给我沏了一杯上好的龙井,我却等茶温乎了便一饮而尽。朋友笑着说:“哎,像你这样喝茶,把我的好茶都糟蹋了,茶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我揶揄道:“我就一俗人,哪像你们这般风雅,我只知喝,那会品呀。”说归说,但在随后的喝茶中,不管是别人倒的,还是自己冲的,便喝得斯文起来,学着细呷细品,倒也真能喝出点或甘冽或馥郁或淡雅或醇厚的味道。
慢慢地竟也爱上了喝茶,学着喝茶,便学着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冲一杯热茶,吹着热气,细啜慢饮,或看电视或看书,或玩电脑或闲聊。喝着喝着便觉得,不管喝什么样的茶,如何喝茶,那也只是生活,其实与风雅无关。
(澄合多种经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