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有一技之长的闫利华最近又到一家电子企业打工,每月收入5000余元。他对记者说:“村里有了工会,我们外出打工更安心了!”在小寨村,有一个坚持多年的好习惯: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六,村工会都要召开职工代表暨返乡农民工座谈会,总结工会工作、了解打工者的情况;每年的正月十六,村工会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与外出农民工签订平安务工责任书,要求大家规范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和当地法律法规,靠诚实劳动获得别人的尊重。截至目前,村工会维权站已成功协调解决劳务纠纷13起,民事、经济、行政案件48起,较好地维护了外出打工者和群众的权益,赢得了打工者的信任。目前,全村272名农民工全部加入了工会组织。
作为村工会主席,延建华是个爱学习、勤思考的村干部。这几年,他通过电大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通过到省内外优秀的村工会考察,建立和完善了小寨村工会的维权机制。为了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走得“开心”,干起工作来“安心”,一年四季不回家也能对家里的事“放心”,村工会联系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先后成立了农民工维权工作站、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服务中心、文艺队,还办起了村托幼所。动真情,用真心,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村工会被农民工和群众称为“我们的‘三心’工会”。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闫江爱家里,记者看到有间房子里摆放着幼儿的小床和小桌子,这儿便是村托幼所。虽到年底,幼儿被打工返乡的家长接回了家,但黑板上还有上课时写的儿歌。据闫江爱介绍,送到这儿的幼儿都是三岁以下幼儿园不收的孩子,共有13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年纪又大了,没人看管。一个幼儿每月收费200元,其中村工会给每个孩子补贴100元。闫江爱原是华山铁路幼儿园的专职教师,在村工会的支持下,她才回村办起了托幼所。村民说:“这个看起来简陋的托幼所却解决了打工者的后顾之忧,让周围村的人很是羡慕!”
在小寨村显眼的地方都贴着这样一个公告:有困难,找工会。上面有村工会干部的联系电话。这个公告管用吗?村民周样梅向记者讲述了她家经历的一件大事:201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外面下着大雪,她的小儿媳即将临产,可是四个儿子全在上海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儿媳妇两个人。几个小时过去了,她找了好多辆出租车,不管给多少钱,司机就是不愿意拉,主要是因为按当地的习俗“怕不吉利”。在她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突然想到村街上贴的“有困难、找工会”的公告,她便拨通了上面的联系电话。很快,延建华带着工会的人开着“工会救援车”就赶到了,不仅帮她把儿媳送到县医院,而且还安排好了一切。当时医生对她说:“你儿媳是难产,如果再晚来一点,大人小孩都难保住!”她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没有村工会的人帮忙,就没有我们一家今天的幸福!”老人现在说起这事,感激之情仍溢于言表。截至目前,村工会已送18名老人、11名孕妇到医院看病就医。“有困难,找工会”的承诺,成了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保护伞,也成了在外务工者的坚强后盾。
记者采访时,“工会救援车”就停在村委会门口。村民说:“这辆车是延书记的私家车却被公用了。”车旁是一个很大的舞台,舞台上写着“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让农民活得更有尊严”的大字。这个舞台就是平时村文艺队活动的地方。除了文艺队,村工会还组织了戏剧团、篮球队、秧歌队,常年坚持开展活动,村民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参加娱乐活动,打麻将、酗酒的人明显减少。
小寨村工会成立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里年务工收入从原来的20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30万元;人均年收入也从4300元增长到11000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社会管理创新示范村”等。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王荣举说:“小寨村创新基层工会维权机制、拓宽服务职工群众新模式的做法,既符合国家和工会的重大决策和职能,也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创造出了村级工会的典型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实习生 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