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辉煌夺目 功德圆满

——邵逸夫先生的人生传奇

2023年09月04日

邵逸夫爵士

编者按: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1

“要问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告诉你,我永不退休。”1981年12月4日,邵逸夫在位于清水湾的办公室接受了媒体采访。那天他刚刚获得香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主持仪式的是港督麦理浩。

那年,邵逸夫投资1亿5000万港币,联合《星球大战》特效制作班底和好莱坞制片公司,拍摄了科幻大片《Blade Runner》,中文名为《电脑人》。也正是那一年,邵逸夫的电影公司“邵氏兄弟”刚刚有过一次股权之争。打算收购邵氏的佳宁集团开价75元一股,邵逸夫还是拒绝了收购方案。收购如果成功,邵氏的名下,将出现地产投资板块。

“也许合作,多方发展,邵氏会赚更多的钱,但是我还是决定不换口味,一直做电影。”邵逸夫说,“我的一生兴趣都在电影,现在这个年纪,不打算换了。”

2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从宁波老家镇海郊区朱家桥镇来沪创业的第4个年头,当时他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行。同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旅日归来的老板兼摄影师任景丰购置了法国造木壳手摇摄影机以及14卷胶片,邀请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段。这一举动,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后人对邵玉轩的零星记载,大多没有离开这几个关键词:为人谦和,经营有方。在众说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点颇为一致:邵玉轩1920年去世时,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上海滩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苏浙总督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致哀。不难发现:邵玉轩思想开明,人脉广泛,生意经营得极其成功,当时应该是十里洋场极有影响力的商场人物。

1907年,邵玉轩迎来了四子邵逸夫的诞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两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后来被港人称为“六叔”。在3位大哥仁杰、仁棣、仁枚之后,这位“仁”字辈新丁取名“仁楞”。

“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生从商,终生忙碌。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度过一生。”邵逸夫后来这样解释。

3

邵氏家族进入电影业,始于大哥邵醉翁。

邵醉翁,1914年毕业于神州大学法学科,从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贸界摸爬滚打,先是与人合资办“中法振业银行”,同时在南北各地兼营三十多家商号,后因经营“华友蛋厂”失利,开始寻求新的投资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个叫“小舞台”的娱乐场所,每日都有戏曲、评弹、评书等各色娱乐活动。因老板经营不善,债台高筑,最终只得抵押变卖。邵醉翁就这样成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后,他将“小舞台”改名为“笑舞台”。一字之差,观众一目了然:此地为娱乐大众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业务是上演文明戏。当时与他联手创业的两位骨干,便是后来在影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两位大家:张石川和郑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剧,居然出人意料大获成功。身边朋友于是夸他:你有写剧本、做导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离开“笑舞台”,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儿救祖记》。该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业内的龙头地位。邵醉翁深受触动,电影这个新兴行业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图。1925年6月,邵醉翁创办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业实体: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后来解释: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没有提到另外一层意思,老胶片易着火,按《易经》说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开业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气执导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侠李飞传》、《忠孝节义》。传媒学者李亦中后来评价说:这一快速、多产的特点,此后一直贯穿于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运作。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戏院隆重上映,却与明星公司的排片档期发生冲突,首映不得不推迟。天一与明星由此结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华剧、友联等6家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独家发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杀天一。这就是“六合围剿”。

邵逸夫当时的身份是摄影师,他使用手摇式摄影机,出任了大哥执导的影片《珍珠塔》的摄影,上下两集,合计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创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间,共拍摄了101部故事片,制片速度几乎达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于揣摩大众心理,搭准市场脉搏,比同行领先一步,推出新题材与新样式,以此吸引观众,争取更多票房份额。”这是内地传媒学者李亦中对邵氏兄弟早期创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为后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签约两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来天就拍摄完成。刚上完一部戏,下一步就接踵而来,中间没有任何休整。”

后来影人流传的声音中,有一种充满了对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满:天一虽为大公司,实则连小公司都不如。一般电影人不到末路,绝不会进天一,而从天一出来的,也大多是因为忍无可忍。

面对六合公司的联合封杀,邵醉翁带着邵氏兄弟离开上海,赴南洋发展。

4

邵逸夫一手打造的无线五虎将

邵逸夫当时刚中学毕业。他只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发来的电报,就这样来到新加坡,做起了电影。

后来的邵逸夫,扛着手摇放映机,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工厂里给工人们放电影,身上都是毒蜂蛰的包。

1920年的新加坡,虽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来自欧美。那个阶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这一称号后来成了家族的终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坚守中国传统古典题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装片,同样极受欢迎。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报》以整版篇幅为自己做广告。“1941年,我们在星马、印尼、泰国、安南,已经拥有了139间戏院。”除了提到的这些名下产业,邵氏兄弟在当地还有两家大型游乐场。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邵氏所有戏院充公。沦陷时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旧坚持以稗史为题材,拍摄一些受普通观众欢迎的影片。香港媒体后来评价说:在大时代里,邵氏拍投机、无聊的低级电影,迎合了观众的逃避心理。

与兄长们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当时因放映抗日纪录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日本宪兵队抓走。幸运的是,未遭严刑拷打,两周之后,他被释放了。

据邵逸夫解释:日本宪兵队征用的很多士兵,其实都是邵家两个游乐场的警察。当时邵氏兄弟还经营着“新世界”、“大世界”两大游乐场,雇佣了50名警察。沦陷后,这些警察进入了宪兵队。“这些警察联名保我,说我这个人没有问题,所以我很快被释放了。”

邵氏兄弟一开始经营,就在为日后庞大的影视帝国勾画蓝图。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演员、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务馆。到1958年,他们将这种宣传策略做得更为专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传物《南国电影》,最初销量便达到10万册。

逸夫楼

《南国电影》的问世,主要是为了从宣传阵地上,迎战另一家影业公司——“国泰”的《国际电影》。国泰的掌门人陆运涛,是新加坡首富陆佑之子,也是后来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

5

创业30年之际,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经拥有了131家影院和十来家娱乐场所。不同于新加坡的局面大开,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经营遇到了重大危机。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产大亨历来是最强势的金主。富豪榜上绝大多数的席位,是为地产界名流预备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渐眼热,一心想进入地产业。此时,由邵邨人和儿子经营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业的竞争中岌岌可危。

1957年初秋,邵逸夫离开了打拼30年的南洋,只身来港。这一年,他50岁。半年后,“邵氏父子公司”更名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总裁。他的时代来临了。

6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员王元龙领衔成立了“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一年后更名为“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台湾当局声明:为阻止宣扬赤党思想的影片流入台湾,非“自由总会”会员机构拍摄的影片,不准进入台湾市场。“总会”成立后,香港影坛正式出现左右两派。

1950年代,因为内地政局风云突变,香港影业公司无法进入内地市场。为了让邵氏的影片不致丧失台湾市场,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总会。

深谙市场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导的市场有竞争优势,但香港是纯市场环境,所以他的对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间。放眼整个香港影坛,眼前最强劲的对手,依然是从新加坡就开始较量的陆运涛。

在后来的影史记载中,陆运涛这位13岁便奔赴瑞士、英国,修读文学和历史的海归派,不仅作风洋化,而且视野开阔,极其喜爱文艺。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岁的陆运涛便成立了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同时大举引进宽银幕、新式放映机。他以从事电影发行进入电影圈,旗下四十多间戏院,1951年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这便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的前身。

1953年,陆运涛的“国泰机构”正式登陆香港,成立子公司,设立“粤语组”,试探粤语片市场。电懋比起邵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剧本创作。很显然,与文艺气息浓厚的陆运涛相比,编剧是邵逸夫作为制片家的短板。电懋旗下当时最有名的编剧是姚克,由他编剧的《清宫秘史》在内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电懋另一位大牌编剧是作家张爱玲。当时大多数的一线明星,全部跟陆运涛的公司有合约。

明星战略是从大哥邵醉翁开始就贯穿整个邵氏家族经营战略的重要主题,邵逸夫面临的处境,就是邵氏此时白手起家,没有一位明星。据盛传已久的版本,当时他和邹文怀二人联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单,最经典的一战,就是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邮人经营的时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请林黛主演过3部邵氏影片:《乱世妖姬》、《梅姑》和《追》。不过,经验老道的陆运涛,早已师从好莱坞艺人的经纪理念,用各种方式控制艺人私下跟其他影业公司接触,以防挖角。

跟三哥谨慎求稳的经营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笔。他在香港买下清水湾当时占地65万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筹建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梦工厂——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无疑问,两次欧美之行,让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构建工业蓝图的诸多要义。香港地少人多,对于最擅古装题材的邵氏来说,拍摄场地无处可寻。邵逸夫拿出50万,按照图纸,筹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当他和他的清水湾影城出现在香港大小报端时,连同林黛在内,香港同行顿时明白了六叔的来头。

陆运涛当时给林黛开出的片酬,已经极为可观。邵逸夫将准备好的合约摆到了林黛面前:电懋的两倍!当时全港最红的女星,就这样成为了邵氏的签约艺人。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后来红透香江的黄梅调《貂蝉》。

1957年5月28日,《貂蝉》公映,好评如潮。连续半个月场场爆满,创下了当时最好的票房成绩。一年后,这部影片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影展中,一举囊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音乐5项大奖。这部戏不仅让邵氏名利双收,也捧红了从台湾来香港发展的导演李翰祥。

7

“其实《貂蝉》是我最脸红的戏,拍得很坏,但能获那么多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后来说。《貂蝉》之后,邵氏乘胜追击,再度推出林黛担纲女一号的大型古装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周,票房突破40万,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纪录。在1959年的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这部影片史无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项大奖,也让林黛第三次捧起“亚洲影后”的奖座。一年后,李翰祥执导的《后门》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届亚洲影展所有奖项的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为业内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邵氏和电懋的竞争,在1964年陆运涛夫妇发生空难后基本终结。如果邵逸夫愿意讲述,这肯定是他五味杂陈的一年。这一年,邵氏当家花旦林黛因为感情问题自杀身亡;清水湾影城正式竣工,14间摄影棚全部落成,邵氏电影王国初具规模;邵逸夫的儿子邵维铭突遭绑架,交出300万赎金才破财消灾。

8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并非胡金铨,而是另外两位与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龙和许冠文。

1970年,在好莱坞受挫的李小龙带着被华纳兄弟枪毙的电影项目《无音箫》返港。他对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开出的条件是:片酬1万美金,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还有,剧本必须让他满意。

外界流传的版本是:邵逸夫听到这番条件后,冷笑回应:开什么玩笑?一个武师,真敢开口!他难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个月的武师一大把吗?

“其实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现任制片总监黄家禧说。他1970年进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华,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亲近的工作伙伴。“当时李小龙从美国回来,张彻找他试镜,我们都已经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戏要1万块美金。我们自己的艺人,狄龙和姜大卫当时才1万港币,1万块美金是6万块港币。狄龙和姜大卫已经成名了,还是1万一部戏,怎么可以给李小龙1万美金呢?给了你1万,狄龙和姜大卫怎么办?”

后来邹文怀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龙的合约,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凭借这部影片赚得的350万首轮票房,成为香港知名电影公司。

许冠文后来主演的《鬼马双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门前,被拒绝后落入邹文怀手中的大馅饼。这部喜剧片的最终票房是625万。

9

1971年,邵氏(香港)成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产量达到创立以来的最高峰,一年之内,出品了50部影片。这一时期,邵氏的全球战略稳健推进。在新加坡建成总统戏院后第五年,邵氏再添3条院线。包括新加坡在内,邵氏机构的全球连锁戏院已达230间之多。为了吸引各地观众,邵氏出品的电影经常剪出多个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欧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间的,则在香港上映。同时,邵氏还为拷贝配上不同语种的音轨,发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视帝国日渐壮大之际,邵逸夫于1973年和1975年,先后痛失二哥和大哥。

这一时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会成立,开始了在香港和大陆解囊捐助的义举。1974年,为表彰邵逸夫热心公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勋衔。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册封为爵士勋衔,成为香港娱乐圈获得爵士头衔的第一人。

10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辞世。这位地产大亨1967年创办TVB,开设翡翠、明珠两个台,采用粤、英双播音,港人习惯称之为“无线台”。

7月23日,董事会宣布:邵逸夫成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后,邵逸夫展开了与邱德根主政的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之间的收视大战。接下来的所有情形,与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战如出一辙:还在担任首届董事的时候,邵逸夫便说服利孝和,成功从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挖来当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称为无线大姐大。为了培养新人,无线在1971年创办“艺人训练班”,今天绝大多数的香港知名艺人,全部毕业于此。他们也是后来TVB自制剧的主要演员。几乎所有亚视的王牌节目,无线都有应对的翻版:亚视选“亚洲小姐”,无线就选“香港小姐”;亚视斥巨资拍摄电视剧《一代天骄》,无线便抢拍出黄日华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历史上,无线和亚视之间,先后有8次著名的收视大战,无线始终没让亚视尝到甜头,筑牢了自己的香港电视龙头地位。香港媒体一直有两种声音:一说无线“无赖”;一说无线“棋高一着”。邵逸夫从不理会这些声音,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版图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清水湾邵氏影城继续保留,并参与制片。这一年,邵逸夫夫人黄美珍在美国病逝。10年后,90高龄的邵逸夫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登记结婚。入主TVB后,方逸华成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资22亿的无线电视城启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离它不远的清水湾邵氏影城。电视城有22个录影棚和两个影视拍摄基地。它比旧影视城大三成。全年生产节目超过17000小时,发行海外四十多个国家,覆盖用户超过3亿。

11

在影视帝国大业终成之际,邵逸夫于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高达100万美金,因而也被称为“东方的诺贝尔奖”。到2005年,邵逸夫对内地的捐赠累计达47.5亿港元。

据一位电影学者介绍: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体访问,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也许多年后,他会有更多往事内幕被公众知晓,也有可能,那些往事会和他从不示人的内心一样,成为永远的谜。 □余楠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1/2014010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1/09/10332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