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实现养老金结余
近日,在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思源南路的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的服务大厅里,当工作人员将新的报表打印出来,上面显示着“2013年秦都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6344万元”,这个数字着实让这个不足15人的社保经办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意味着,秦都区养老保险已经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已经是该区连续第三年实现了养老金收大于支的情况。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养老金缺口的困局一直困扰着职工养老金的发放。全国养老金资金缺口曾一度突破18万亿元。就拿陕西省社会保障局2012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来说,全年共为160.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366亿元。尽管2012年全省基金收入创历史新高,但当期收支仍有19亿元“硬缺口”。剔除2012年145号文件补费收入55亿元,实际缺口仍在74亿元。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对征缴工作的影响短期仍然存在,收支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基金征缴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都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基金收入连续三年实现收大于支,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养老金不断告急的大形势下,确实是一个特例。
就秦都区而言,常住人口50万,目前参保单位657户,参保职工42743人。2013年以来,共为4755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0151万元,而同期征收养老金则在2.6亿元,基金结余高达1.6亿之多。
扩面增量“三步走”
那么,秦都区是如何实现养老金收入三年连续结余的呢?该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主任南志奇掰着指头如数家珍,一是抓扩面,二是抓宣传,三是抓服务。这三步走战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未必容易。南志奇称这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关联,正是有了这三步,企业的积极参保才成为一种习惯。
不久前,刚刚从咸阳一家会计事务所退休的女职工王英打算二次创业,成立了咸阳远东投资有限公司,招兵买马之后,前来养老经办中心咨询办理参保手续。由于第一次来咨询,王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谁知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她,并给她列了一个单子,让她按上面的要求准备材料。第二天,当王英拿着准备好的参保申报材料去登记时,顺利地通过了。从王英一开始来咨询,到后来拿到参保登记证,这家新办企业花了总共不到24个小时。王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停地给笔者说:“人家服务确实好,我现在已经有8名职工参保,今后随着企业投入生产,将会有更多职工参保。”
而在过去,同样办理这项业务,至少需要15个工作日。除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参保申请和职工劳动合同以及其他证明材料外,经办机构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考察。
去年以来,秦都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在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力度的同时,优化简化企业和职工参保程序,为参保对象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像王英女士创办企业参保短时间内拿到参保登记证的情况,就是在他们简化程序之后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服务上去了,扩面质量不断提高。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养老保险的行列。
企业积极参保成气候
无论是宣传还是服务,都有效促进了扩面。主动参加养老保险已经成为该区城镇企业的一种本能和愿望。就拿该区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人人乐咸阳玉泉路店来说,该店目前有参保职工182人,还没有一名退休人员,属于真正的贡献户。那么,企业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玉泉路店人力资源主管陈丽侠告诉笔者,很多职工应聘时实际上都是冲着有没有给职工办理社保才来的,如果没有社保,不但职工没有归属感,职工队伍肯定也不稳定。
和人人乐玉泉路店一样,陕西丽彩置业有限公司也是没有一名退休职工。目前已经有100名职工参保缴费,包括该公司的厨师都参加了养老保险。该企业人事主管王斌称,他们企业主要是80后、70后占主力,另外还有90后。虽然眼下看着企业只缴费不享受,但是长远看职工肯定是要受益的。
对此,陕西宏方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社保经办工作的段琳琳有着和陈丽侠、王斌一样的感受。段琳琳坦言,过去没有给职工缴社保时,职工说辞职就辞职了,连招呼都不打。现在有了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职工即使想辞职,也得按正常的渠道来办理。这样一来,就给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在过去被誉为占了秦都区85%的职工总数和80%企业总量的陕西秦宇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典型的受益企业,共有参保职工300多名,而离退休人员则在1600多名。该企业的法人曾被人戏称为“丐帮帮主”。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称号,是因为该企业下属的单位全部是小型工业企业,人员老化、设备老化,负担特别重。该公司总经理李雄斌告诉笔者,直到2007年把所有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企业目前才算真正步入正轨。过去一说哪里有职工上访,肯定是秦宇集团的人。现在职工有了养老保险,大家都一心一意谋企业发展,特别是已经领上养老金的老职工,现在生活都很幸福。李雄斌给笔者总结了他们秦宇集团对于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切实感受,那就是“受益一个人,造福一家人;稳定一片人,和谐一方人。”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