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式走亲戚”缘何沾染“火药味”

2023年09月03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春节期间走亲戚这一传统年俗产生“恐惧感”,“走亲戚”正在变为一场沾染“火药味”的“智勇大冲关”。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式走亲戚”需要相互理解,把“逼问”变为真心的关怀。

“洛阳亲友相问”难倒英雄汉

过了大年初一,按传统民俗,正是走亲戚的时候。但是,对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这也成为一年一度最“糟心”的时刻。有网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注定让人无处可逃。

在西安打工的程女士对“走亲戚”有着由衷的恐惧感。“每年过年我都要被亲戚们逼问,为什么还不结婚?其实我才23岁,在大城市还不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在老家农村,比我小的早早都嫁掉了,搞得我跟‘剩女’似的。”程女士说。

程女士说,亲戚们可怕处在于,轮番上阵,一拨唱罢一拨登场。“虽然我无所谓,但是架不住爸妈面子搁不住。一遍遍被数落,老人们难受,我心里也过不去啊,简直是受罪。”

一位网友也在微博里吐槽:“今年走亲戚时的炮火果然比之前更猛烈了……同辈里就我一个单身了,就连最小的堂妹也怀孕了,甚至连侄女都找男朋友了。这次所有炮火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奶奶还抱着我的手哭说就只剩我一个没法让人放心。简直太可怕,救命啊!”

“中国式亲戚”缘何“猛于虎”

原本应该充满浓浓温情的“走亲戚”,缘何在许多人眼中反倒“猛于虎”?

对此,北京某媒体编辑闫婷表示,这其实源于现在年青一代独立性增强,家族观念变淡。“这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强调个体、独立的现象。而这种价值观和传统有了出入、碰撞。”闫婷说:“年轻人认为结婚、生孩子等都是自己的私事,但是老一辈的亲戚可能认为这是关系到家族整体的事情,这就是冲突。”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指出,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意、不愿向人提起的一面。他们对此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限于种种原因无法解决。亲友们的追问并不能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有任何帮助,只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

专家还指出,从更深的层面看,这也是中国社会流动性加强产生隔膜的体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观念已经更新了,但是他们的父母、亲戚很多还在三、四线城市,彼此的生活交集减少,互相了解程度降低,又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使得许多问题变得突兀。”

重拾亲情需多方给力

“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能分得清什么是善意的关怀,什么是恶意的攀比。关怀需要注意方式,攀比就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闫婷说:“我觉得亲戚应该珍惜过年的见面机会,本着多增进感情,少给彼此添堵的原则,进行换位思考,互相体谅。”

张燕指出,就业、购房、婚姻等是很多年轻人的“硬伤”,对这些问题的追问,难免让人不堪重负。而很多长辈们由于生活环境、经历不同却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翀指出,社会需要加强对文化教养、个人价值养成的倡导,让民俗在沟通亲情和尊重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契合点,才能使之更有生命力。 (姜辰蓉)

上篇:春节期间西安公交运送乘客超一千万人次
下篇:西安今年计划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2/20140211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2/11/09898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