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的出路在哪里,高职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成为高职领域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正当人们茫然无措之时,某网站日前发布的一则“榜单”引起了各界的注视,引发人们对高职发展的深思。这份名为“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的榜单,由该网的专家团队通过对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2013年在教育部备案的1088个拟招生专业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而编制。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全国84.5%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占比也都分别达到74.2%、70.7%、67.7%、67.1%和61.8%。
超过八成的院校开设同一个专业,这种“一窝蜂”的现状,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联系起来,而且会进一步认识到,年复一年的所谓“史上最难”,其根源在于“结构”而不单纯在于“总数”。
由于本次统计样本性质的局限性,榜单并未详尽到各个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但以笔者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实际经验来看,如果以此为对照,则不同专业之间在校生规模的不平衡性将更加突出。现实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机电系、计算机系、工商系等“大众化”院系。五年之前,受以“一技之长”求饭碗思想的影响,各校普遍由机电、计算机等制造类通用专业独占鳌头,在校生总量几乎占全校“半壁江山”;而到了近两年,地产、金融、流通业的长盛不衰,又导致三产类专业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失衡的又一大隐患。
对此,学校并非不知情,而大多为“无奈”之举。客观上,来自家长和学生的社会需求更偏向于热门专业,普遍期望孩子以后工作的内容要轻松、环境要舒适、报酬要丰厚,因而扎堆选报热门专业;主观上,学校为了让现有师资都能有书教、有饭吃,往往不顾实验实训条件现状而勉强开办“热门”专业,并引导学生报考。其结果往往是,在同一所学校,有些专业门庭若市,有些专业却门可罗雀,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加剧了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而且还因少数专业过于庞大、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足而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当前,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早期的规模扩张、中期的内涵发展之后,更需关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校际之间开展错位竞争,校内强化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谋求困境突围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层面看,错位竞争与特色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中,应当尽量避免开设同类专业,而要专注于贴合地方产业开设独具魅力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保证优质就业、优良信誉,以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最终获得良性发展。 (王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