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经开启。保证职工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无疑是各级工会的努力焦点。
长期以来,推动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是各级工会实现职工民主权利的重要抓手。据统计,目前已有551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
在全总确定的2014年工作要点中,更对保障和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着墨颇多,包括扩大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覆盖面;开展“公开解难题、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指导国有企业做好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工作;推动国有企业合理确定、严格规范和及时公开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推进重大信息公开,等等。
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尊重和保障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更及时、有效发出职工的呼声和需求,受益的不仅是职工——新的改革方案只有得到职工认同,才能获得职工群众理解认同和由衷支持。如此,方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寻找改革最大公约数
热词:共享发展成果
声音:“保障职工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
任务:2014年,各级工会将注重维护和发展好职工各项权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观察:春节前夕,南宁广发重工集团困难职工邓秀平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全总领导带队的送温暖慰问团。在这家企业,像邓秀平这样的在档困难职工还有80多户。而企业自身也因订单不足,经历着经营“寒冬”。慰问团的到来,为困难企业和职工带去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每逢元旦、春节期间,由全总领导带队开展送温暖活动已经持续了22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延续全年、覆盖广泛的帮扶网络。此外,“两个普遍”、“就业援助月”、“金秋助学”、“阳光就业行动”、“农民工平安返乡”、“安康杯”竞赛等工会维权、服务品牌,努力为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提供全方位保障。据统计,仅2014年,全国工会筹集送温暖资金总额就超过40亿元,1000万人次困难职工、农民工直接受益。
改革的深化会带来利益的重新排列组合。面对收入差距拉大,一线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收入偏低,城乡二元化矛盾加深、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关系矛盾加剧等问题,中国工会思考最多的还是:做大蛋糕时,如何确保分好蛋糕,确保民生政策更好惠及广大职工群众?
“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的讲话,指明了中国工会的努力方向:坚持职工群众总体受益的原则,让职工群众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获得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享有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在丰富的精神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提升工会工作法制化水平
热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声音:“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劳动关系、参与各项改革,引领和依靠职工群众支持参与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任务:健全完善工会法律工作体系,扩大工会法律服务范围,做好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引导职工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观察:“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借用柏拉图的话作为开篇语,“中国工会普法”微博于第十三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正式开通,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倾听职工诉求,引导职工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资本,弱劳动”的客观存在,组织起来成为越来越多职工群众的自觉选择,切实维权则成为工会组织责无旁贷的天然职责。
梳理近年来各级工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职工权益的详实数据,可以看到工会积极弘扬法治精神的努力与成效:
——10年来,全总推动和参与了120多部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地方工会参与制定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地方性法规更达到1261件;仅“五五”普法期间,各级工会就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全国有4亿多人次参与了工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成77.8万个全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12948个工会法律援助机构,拥有185.9万名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和近10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志愿者,推动劳动法律法规实施。
受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职工的就业、工资、社保等权益将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应对,仅有一颗维护职工权益的热心还不够,更需要工会干部时刻牢记“法治精神”,依法循章建会、管会,提升“依法办事”的本领,推进工会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如此,才能将“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喊得更响亮。
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
热词:打造“三型”工会
声音:“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善于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任务: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筑牢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观察:“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在总结过去5年成绩的同时,清醒地提出了必须直面的问题。
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职工需求带来了新情况和新任务,要求工会工作必须创新发展。
在这方面,各级工会已经积累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组建市场工会、项目工会、楼宇工会、农业产业链工会等新的基层工会,吸纳分散在各行各业的职工加入工会组织。
——推广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开展集中要约行动,建设集体协商专家指导机构和专兼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
——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中,各级工会成立了5.2万个服务职工工作组,组织工会干部103万人次,深入40.1万家企业,走访慰问91.4万户困难职工和劳模家庭,与757.9万名一线职工、企业经营者交流,发放救助金8.6亿元,帮助困难企业和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这些成果由点到面,逐渐推广,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由衷支持。其成功秘诀只有一条:以职工为本,让职工得实惠。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提高服务职工的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会组织,已时不我待。
“要深入职工接地气,找准定位出特色,把职工的要求当作对自己的信任来鞭策,把职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理……”全总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改进作风,永远在路上;服务职工,永无休止符!
工人日报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