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童年趣事

2023年09月03日

·李红艳·

正月三十那天,路过中学门口,看见一老者正蹲坐在路边的道沿上,我想他也许是累了,许是在等待着什么?但他身边那捆整整齐齐的柴禾,却让我的思绪再次翻飞。

“正月三十,家家户户都燎疳!”这是西北地区流传久远的一句民谚,也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习俗之一。大概是因为自己是地道的北方人,因此这种记忆尤为深刻。

“燎疳”也叫“炼疳”,听老人们讲,这一习俗早在清代时就有文字记载,在我的脑海中也有一种无形的记忆,如影随形。小时候过年,从除夕贴对联、吃年夜饭,到闹元宵,直到正月三十“燎疳”后,年才算真正过完。

正月三十这一天,每家每户早已把“燎疳”的柴禾放在门前,甚或有人二十七八就把柴禾准备好了,等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整个天空,可谓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节。这一天,先由家长在柴禾内放上鞭炮,还要将除夕贴上的对联、门神扯下,塞在柴禾里,一同点燃,待点燃柴禾后,烈火熊熊,鞭炮噼里啪啦,别有一番煞气。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妈妈在这时会端出从家里扫的“灰尘”,一边围着火堆转,一边嘴里念叨着。至于念的是什么,我想那大概是一种期盼。待大火燃过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这时家家户户门前都焰火闪动,一堆堆的火把整个院子乃至整个村子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晦气,让年在红红火火中过完。待自家的火堆熄灭后又赶到另一家去,尽情跳跃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各家的火都熄灭才肯罢休,这时“燎疳”才算结束,娃娃们也才回家。

由于孩子们正处在爱玩火的年纪,平日里受家人教育和禁止玩火的思想拘束,不敢玩也不能玩,借着节日才有了一个放纵的机会,怎能错过?此时家长也任由他们欢闹跳跃。小孩子不敢跳则由大人抱着跳,或是由大人握着双手从火上轮一圈。大一点的孩子们则毫不畏惧,卯足了劲,争抢着,和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从火上一跃而过,比试谁跳得精彩。偶尔也会有乱了秩序的,相向同时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来烧了眉毛和衣服的,把跳火升级成了“碰头会”。

由于“燎疳”要点燃火堆、柴草,冬春时节风势又大,很容易引发火灾,因此,城市里一般是禁止“燎疳”活动的,加之风俗习惯的差异,“燎疳”节也就成为了我儿时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则是对其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知不解。

然而,正月三十这一天,不论我是在学校,或是单位,都会打电话回家,看看家里的情况,最后总少不了问一句,“妈,帮我‘燎疳’了没?”因为即使我不在家,妈妈也会拿上我的衣服在火上轮一圈,亦是我在“燎疳”。

小时候“燎疳”只是觉得开心、好玩,而对于它的真实意义却不曾了解多少,而今才慢慢懂得它所寄托的深刻意蕴。“燎疳”实际是寄托一年的美好愿景,希望借着红红的火焰,把过去一年的所有不顺心的、不愉快的事情都随着“燎疳”而挥之即去,开始新的生活,迎接新一年的丰收与喜悦。

借着美好的火光,每个人都在期盼着……(蒲白实业建安处社区)

上篇:影像
下篇:夜色遐想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3/20140318M04-7.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3/18/10273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