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蔡文姬的不幸婚姻

2023年09月03日

·金瑞麟·

东汉才女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之讳,改为文姬。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南)人,卒于长安城南蓝田(今三里镇蔡王庄村),故今蓝田有蔡文姬墓,已于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处纪念蔡文姬的地方。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有名的学者、大文学家、大书法家,亦精通音律。生长在这样的名士望族之家,自然对蔡文姬的影响很大。她秉承其父博学多才,而音乐天赋自小过人,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弹琴,隔墙就能听出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她长大后,更是琴艺超人,时时以琴书为伴。家中藏书四千卷,她能背下四分之一。后军阀混战,她被匈奴骑兵掠走,长居胡地12年,日夜思念故土,后被曹操用黄金和一双玉璧赎回。回归汉地后,她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遭遇,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胡笳十八拍》。之后,又感伤离乱写出《悲愤诗》。此诗被誉为中国诗史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540字,生动描写了她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真实再现了流亡途中的惨状。而“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则写出她南归时的别子之痛。“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更是她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最让人称奇的是,蔡文姬不仅博学多才,精于音律,其记忆力也超乎常人。她父蔡邕藏书四千多卷,后因战乱已所剩不多时,她听命于曹操,凭借背诵记忆抄写出四百多卷书籍,而且无一遗漏或错字,令人佩服。

蔡文姬虽博学多才,精于音律,但在婚姻上却很不幸。她16岁时嫁给河东(今山西)太学生卫仲道,夫妻恩爱异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亡,也未留下子女。之后,卫家人便认为蔡文姬有克夫之命,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回归娘家。董卓把持朝政之后,刻意结好声名赫赫的蔡邕,并让他连升三级,先拜中郎将,后又封侯。后来董卓被吕布杀死,蔡邕亦因是董卓重用之人,受到株连,遂被逮入狱。他曾请求黥首刖足,欲效仿司马迁完成《汉史》,但最终仍未免一死。而因战乱在陈留老家的蔡文姬,却被匈奴骑兵掳走。时年23岁的她,因貌美如花,被南匈奴左贤王纳为王妃。这一去,就是12年,生有两个儿子。也就在这时,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把汉献帝由长安迎至许昌,后又迁都洛阳。他当上宰相之后,挟天子令诸侯,此时因感念与挚友蔡邕的交情,又知蔡邕有一女,还流落于胡地,于是便派使者用黄金、白璧赎回蔡文姬,时年她已35岁。

蔡文姬的第三个丈夫是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回归汉地后,为让她有新的生活,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与同是陈留人的董祀结为连理。起初两人感情并不融洽。蔡文姬因饱经离乱忧伤,加之思念仍在胡地的两个孩子,时常神思恍惚,郁闷不欢。而董祀正值盛年,长得一表人才,加之也通书史,精音律,自视清高,自然对蔡文姬有不足之感,但碍于丞相授意,只好勉强应之。然婚后第二年,董祀触犯国法,按律当斩,蔡文姬闻之,忙赶赴曹府。曹操正在接待宾客,于是便对众宾客说:“蔡伯喈(蔡邕)的女儿现在门外,就让诸位见见她。”

然待蔡文姬进来,却让众人目瞪口呆,只见她头发蓬乱,赤脚行走,行至曹操面前,便叩头谢罪,且言词恳切,十分悲伤,众宾客闻之,皆为之动容。然曹操听后仍不改初衷,并无可奈何地说:“我也确实怜悯董祀,但治罪的文状已经发出,怎麽办呢?”蔡文姬听后未正面回答,而是说:“明公厩中有良马万匹,帐下虎士如林,为何吝惜一匹快马,却不肯救垂死之人一命呢?”曹操闻其言,为之感动,于是就赦免董祀之罪。董祀经历此事后,感念文姬恩德,此后恩爱有加,后生一儿一女。女儿长大后,酷似年轻时的蔡文姬,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而蔡文姬与董祀,也看透了时事,溯洛水而上,后定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

至于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之事,曹丕、丁廙皆为文姬写了同题小赋《蔡伯喈女赋》。遗憾的是,曹丕所写的赋,未流传下来。自然,要想凭吊这位古代才女,还是应去蓝田蔡文姬纪念馆,因为那里不仅安葬有蔡文姬的芳魂,还有她的惊世之作《悲愤诗》。

上篇:没有了
下篇:春荒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3/21/10284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