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样样都是大事,尤其是人生终老,最后一站,被誉为“身后事”。按照国家民政部的数据计算,中国每年去世人口近1000万,人均殡仪花费估测3000元。事实上,这样的计算已经是很保守的,有关人士透露,仅殡仪一项就有300亿的市场。算上墓地及骨灰存放,以及无法纳入统计的部分,整个市场潜力据估在1000亿以上。如果将现有的殡葬产业链延伸,涵盖法律服务、临终关怀、餐饮等连带消费,则市场体量更加可观。而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过两亿,老龄化比率近15%,而且呈加速增长趋势,相关行业将从中国的老龄化大潮中受益。加之殡葬是“垄断”行业,没有其他市场竞争,尽管前些年政府也允许一些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但其比重仅占极小一部分。
就拿陕西省而言,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共有火化殡仪馆34个,土葬殡仪馆25个,覆盖全省55%的县区。陕西省政府将公益性公墓纳入各级政府建设规划,对于市级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墓,省政府以奖代补,其中市级每个补助500万元,县级每个补助300万元,农村公益性公墓则由县级政府主导建设,省上每个补助5到10万元。
“身后事”百姓真的消费不起?
对于人们通常所流传的老百姓“死不起”的传言,果真是这样的吗?近日,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部分墓园及家里有老人逝去的家庭。
就拿墓位来说,尽管公墓用地政府无偿划拨,但1万元左右的墓位并不是长久的。墓位购买以后,从老人安葬之日起算,以二十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国家政策,墓位使用周期为二十年,期满后要缴纳购买墓位时的各项费用(墓地使用费、墓碑价格等费用之和)的百分之十做为下一期墓位的管理与维护费用,如果联系不上家属或者家属不愿缴费的,做为无主墓位进行处理。但就现在全国所有墓园对期满的墓地的处理来看,都是维持原状。对此,家住西安市莲湖区的退休职工田先生称,“殡葬行业适度的牟利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事的行业特殊,但是社会监管力度不够的话就会造成暴利,这就是赚死人钱。老百姓肯定不答应……”
那么,老百姓的殡葬消费又是如何呢?西安市长安区的马女士是一名公务员,家里有姊妹六人,去年她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姊妹几人给老人办理了较为体面的丧事,总共花费不到5万元,里面含墓地、出殡和宴请亲友的费用,但亲友凑份子近4万元。也就是说,母亲的丧事,他们姊妹的花费是极少的。“家里发生这类事情,花钱是省不了的,母亲人生就最后这一次了,花多少钱只要合理我们都能接受。”马女士如是说。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某社区的赵先生,去年刚刚送走了自己的老父亲。谈起父亲这最后一程,赵先生感慨万千。“其实父亲走了,我们也心安。”赵先生的父亲此前一直患病在床,病逝后葬在老家,办的是土葬仪式。棺材花费8000元,各种殡葬费用5000多,还有请客的费用2万多。由于父亲作为退休职工实行土葬,违反了相关政策,没有领取到国家补助的丧葬费。“只要父亲在天安心,花这些钱我们也心安。”赵先生坦言。
记者大概估算了下,一般家庭送走一位老人,花费在3-5万元之间。而对于困难家庭,也是有补助的。陕西省民政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无名尸体、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凡自愿选择火化的,对遗体接送、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殡葬费按每人1000元进行救助。每年省财政列支1097万元用于困难群众殡葬救助。2013年底,省财政安排殡葬救助资金219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万人。例如在旬阳县,当地对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实施殡葬救助,今年殡葬救助标准由1000元已提高到3000元。而在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唐昭陵永久墓园,这个墓园虽说属于政府批准的经营性墓园,但也在规划建设墓位中有0.5%用于非营利事业,主要面对全省解放军、参加革命工作有功人员、见义勇为者、授于烈士称号及礼泉县获得全国综合性荣誉称号者、特困户、五保户等。
对于老百姓反映价格居高不下的墓位,部分墓园的负责人是这样直言不讳的,当然价格贵是相对的,墓园的价格是根据墓园的风水位置、墓位的朝向、墓碑的石材种类、墓碑碑型等来确定的,这就如同都是四个轮子的汽车,配置、尺寸、动力等参数都一样,但夏利与宝马的价格就有很大差别。
专家把脉殡葬业及其辅助产业链
一个花圈45、60、80、100元不等,一叠烧纸最低一元,还有套餐比如“冬夏服饰”“满汉全席”、“茅台”、“五粮液”这样的祭奠用品,在长安区某墓园门口有长长的一溜。清明节还未到,就有好多市民来这里祭奠老人。
“趁着人少,来看看老人,清明了人多得进都进不来。”4月1日,长安区某墓园门口,来自雁塔区的市民王师傅带着妻子和孩子准备祭奠老人,他的孩子手里拿着一簇鲜花。“我每年都是在鲜花店买好鲜花再来,一来环保,再来也比这周边的东西实惠。”王师傅说。据王师傅介绍,每年祭奠完老人,都会在老人墓地前和家人来个小小的“会餐”,陪老人喝几盅酒,在一起“说说话”。和王师傅不同的是,记者看到有很多人买了烧纸,蜡烛等。而且,每每看见有市民开车来,一些销售祭奠用品的商家会主动上前搭话。一位在附近销售了几年祭祀用品的商贩称,每年就这一回生意,不抓紧咋行呢?当记者询问这一沓纸的利润有多少时,这位商贩并不言传。据记者了解,这些常年在此兜售祭祀用品的,是附近的村民,每年光清明节几天,收入每天都在上千元。而在八仙庵附近批发祭祀用品的郇师傅称,祭祀用品大多价格低廉,成本较低,往往销售时就翻了十几番,利润绝对是可观的。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张永春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长期以来,老百姓对身后事的消费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不肯出声。毕竟家里的亲人最后一程,为这事弄出点不愉快谁也不乐意。殡葬业灰色地带之多无需赘言,他呼吁这个产业的链条要透明化。比方推出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服务,殡仪馆可推行网上预约,网络销售殡仪服务等措施,标明价格,让用户事先有选择的余地,能让用户被“宰”的稍微少一些,或者能让“宰”客轻一些的商家脱颖而出,都是对这个行业的正向推动,而且也不难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张永春建议殡葬业的辅助产业链,国家应该鼓励其网上销售,加大透明。比方花圈、鲜花、骨灰盒等。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老百姓的顾虑,让老百姓在消费时明明白白,而不是糊里糊涂。
殡葬机构:希望被社会理解
某殡仪馆的牟先生从事装殓工作已经有快六年的时间了,他的工资并不高,加上各项补贴也就不到4000元。有时有些家属也会硬塞给她300到500元不等的红包,尤其是因车祸或者其他事故被损坏面容的,家属一般都会硬塞红包。牟先生对此并不忌讳。“按理是不该收,但家属在这上花钱,他们心安理得……”牟先生也同时坦言,这个行业好多人不理解,好像殡仪馆是吃“死人”的。“可真正要你的亲人来干这工作,你或许并不愿意。而且在县一级殡仪馆的,收入并不高,就是高点,毕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没有高报酬也讲不过去嘛。谁愿意成天和死人打交道?!”
清明前夕,记者来到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山底村礼泉唐昭陵永久墓园。远远望去,青山岚霭,颇是雄伟,该墓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经营性墓园,计划投资三个亿,经过几年的筹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近一个亿,建设了挡土墙、主神道、墓道、观音池、外围墙、浮雕等,修建了接待处、办公室、卫生间、停车场等基本的办公和接待设施;种植了大量的草坪、花卉和树木,对墓园周边进行了绿化;修建了仿唐亭、仿唐风格的门楼;把不规则的地方进行填坑补平。可以说建设周期长,利润并不高,而且收回成本要待时日。他们销售中坚持将合法经营落实在每一项业务中,不搞传销、炒买炒卖、倒买倒卖墓穴等违法违规营销行为。坚持用心服务百姓,给百姓一个温馨、真诚的优质服务,现园区已建成墓位6000多个,截至目前,园区已销售墓位近2000个,安葬往生老人500余位。
这家墓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墓位从5000元到3万元不等,并不像想象中说的那样高。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他们总投资3亿元来计算,6000多个墓位平均每个墓位最低卖5000元才收回成本,这还不算他们平时的维护成本。
殡葬及祭奠陋习当去除
不久前,记者在泾阳县境内的中国大地原点景区看到,周边除了广阔的土地之外,东侧有一片较大的土葬区。坟头墓碑星星点点,有碍观瞻。这样的情景在一些高速路旁,村镇边也时常可见。
对此,陕西省民政厅清明前夕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对于非火化区,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乱埋乱葬治理,统一规划,以树代碑,不留坟头,达到一片墓一片林的绿化效果。尽管这样,老百姓受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还是暂时无法接受,在礼泉唐昭陵永久墓园,记者看到这里有专门的格位式骨灰寄存间。这样的寄存不仅成本大大降低,也大大节约了土地。但有些家属还是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家属可能会问:那上下有好几个人,我到底是在祭奠谁?
墓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这是大家的观念问题。在广东、香港、台湾等地,格位式的寄存很普遍,祭奠时都是与普通的墓位祭奠没有区别,只是提倡鲜花祭奠。墓园负责人称,其实祭奠是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缅怀,是在我们心中的,祭奠时您可能会认为祭奠了其他人的亲人,那换个角度想想,其他人祭奠时是不是也在祭奠我们的亲人呢?
旬阳县殡葬执法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县在殡葬执法起步初期,县城周边乱埋乱葬问题和大修活人墓、大兴豪华墓等现象随处可见,在县城街道旁、居民区、家属院随意搭建灵棚闹丧扰民问题时有发生,各种传统殡葬陋习较为严重,殡葬执法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面对被动局面,县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迎难而上,深入实地开展调研,以思想疏导为主,执法整治为辅,结合工作难点制订得当措施,逐个击破,尤其在对活人墓的整治上,坚持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整改、及时结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本报记者 兰增干 杨志勇
见习记者 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