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为钻头装上“火眼金睛”

——记全省首届“雷锋式班组”、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随钻测井中心科研项目部

2023年09月03日

4月初的一天,当记者见到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随钻测井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研项目部主任朱军时,他正在收拾相关资料,一小时后,他就要出发去机场赶往北京参加“地层评价随钻测井技术与装备”的技术讨论。这一去又不知道要待多长时间,清明小长假朱军又要在工作中度过。“有时春节也得在外地工作,早习惯了,工作重要。”

测井技术被称为地质家的“眼睛”。随钻测井技术,就是将寻找油气的“火眼金睛”装在钻头上,在钻井的同时完成测井作业,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测量结果和钻井信息实时传送到地面,以确定哪些深度的地层含有油气。常规电缆测井仪器要借助挠性管传送和钻杆传送才能下到目标地层。这不仅成本高,而且操作困难。为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各种随钻测井仪器应运而生。

为尽快研制出属于中心的随钻测井技术与装备,2008年,中油测井公司新组建的随钻测井中心承担了“随钻测井系统研制”和“随钻测井系统设计及电阻率探测关键技术研究”等集团公司多个重点攻关项目,在无可借鉴的情况下,踏上了艰辛的自主研发之路。

那段时间,作为项目部主任的朱军,经常工作、学习忘记了时间。办公室成了他第二个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常常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大胆设想创新,针对随钻测井仪器不能太长、不能使用常规测井中的电缆来传输数据这个问题,他和项目组的成员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采用脉冲中子发生器和可控源技术代替化学源,使中子孔隙度测井更加安全、环保,并创造性地将两个测量短节集成安装在同一钻铤的侧槽中,缩短了仪器长度。

随钻感应仪器井下探测器参数设计和计算、样机研制、现场试验及测井资料处理解释每一项工作都有朱军的身影。经过6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成功自主研制了第一支随钻测井仪器——方位伽马感应电阻率随钻测井仪,实现了随钻测井仪器零的突破。

“朱总,您看下这个数据有没有异常?”“朱总,我们的设计承压能力还有问题,您能帮着改进下吗?”朱军的办公室常常门庭若市。项目部的年轻人遇上问题都会来请教他,他也乐于跟这些年轻人打交道。“这些年轻人,脑子快,新知识学得快,就是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难免有些畏难情绪,多引导就好了。”

在朱军的带动下,项目部成立了朱军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7个创新小组、2个专题攻关组和1个技术支持组组成,以公司和中心各部门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优秀工程师和项目研发人为核心成员,围绕中心项目研发和解决产品制造及工程服务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随钻测井技术和产品质量。

科研项目部常年组织员工加入到关爱孤残儿童、助学济困、保护自然环境的志愿队伍中,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在社会中传递雷锋精神正能量。

2012年2月,当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南非妈妈”阿曼达收养近百名孤残儿童,而自己身患重病无钱医治的感人事件后,科研项目部员工的心被深深触动,大家萌生了一个念头——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到海星之家做义工,给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份关爱和呵护。2012年3月,由8名志愿者组成的随钻测井中心第一支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志愿服务队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满怀爱心地来到海星之家,为孩子送上心爱的玩具,给他们整理衣物、洗餐具、喂奶、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看到孩子们纯真可爱的笑脸,大家深知这群特殊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大人的关心和疼爱。因此,大家决心要将这件事长期坚持下去。至今,已经成立5支志愿服务队,招募35名志愿者,到海星之家开展志愿服务30人次。

项目部还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捐衣活动,共捐棉衣、外套、毛衣等268件,让陕西蓝田县红门寺小学的孩子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手拉手献爱心”图书文具捐助活动,给西安市长安区炮里乡初级中学捐出350余本图书和文具。 本报记者 钟洁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周树红在西安市调研基层工会工作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4/2014040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4/09/10145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