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一”将至,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世界,劳动编织美好,劳动成就未来。这让我们特别怀念、惦记那些曾经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因此,本报特别开设“寻找陕西时代劳模”大型专栏,精选我省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组织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挖掘劳模故事,让劳模精神光芒照耀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
抚今而追昔,回忆过去是为了照亮未来。这些杰出劳动者身上展现出来的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梦·劳动美”宣教活动的精神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动员和激励广大职工群众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三个陕西”建设。
翟福兰早期照片
老两口翻看老照片
清明节后,春光明媚,微风拂面。
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生活区一幢居民楼里,78岁的翟福兰拿出上世纪70年代她在生产一线的照片给记者看——老照片里,翟福兰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着。
翟福兰是原西北国棉一厂赵梦桃小组的第四任组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老伴当翻译
在翟福兰家里,家具不多,但都深刻着时代烙印。而那个火红年代同样在她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由于长期在噪音和闷热的环境里工作,老人的听力受到了较大影响,和她沟通时要大声讲话。加之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疾病,老人坐不成高椅子,得坐在小凳子上。
采访中翟福兰的反应显得有些迟钝,可她仍坚持和记者交流了近一个小时。一旁的老伴郑同庆说:“她耳朵背,有轻微脑梗,我给你当翻译!”就这样,老郑一边当着翻译,一边也替翟福兰回忆往事……
逃荒娃当上纺织工
在不算大但收拾利落的房子里,老人回忆起自己由一个逃荒的异乡人,成长为共和国纺织工人的故事。
翟福兰是1942年随家人从河南新密逃荒到了陕西三原。1953年,她被招工到西北国棉一厂。
“当时,我刚满16岁,个子、体重也都是刚刚够招工标准,差一点就进不了厂,危险得很!”回想当年进厂的经历,翟福兰还记忆犹新。
进厂后,翟福兰想到自己一个要饭娃当了国家工人,激动得想哭。尤其是进厂没几天,赶上厂里发工资,她领到了2元钱。这让翟福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决定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忆梦桃
翟福兰在回忆中娓娓道来:“当时我被分到了赵梦桃所在的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到小组之后,一心想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所以干工作踏实认真。那时工作挺繁重的,车间机器轰轰响,平均一天要跑80里路,一个班8个小时。刚进厂时,还上过10个小时,但那个时候并没有觉得辛苦。”
和赵梦桃的相处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当时,对于翟福兰来说,长她两岁的赵梦桃完全像一个大姐姐。
“当时自己学技术比较慢且学得不太好,所以计划任务总是不能出色完成,心里很着急。”翟福兰说道。赵梦桃知道情况后,帮着她一起练习。在现场观看翟福兰的多次“演练”后,赵梦桃给她指出任务完不成是因为计划性太差,在实际操作时目光运用不好,容易导致纱线露头多、断了头看不到、纺纱用的棉花容易露出来,延误纺纱工作。翟福兰回忆说,当时自己有个动作比梦桃快,梦桃便主动向翟福兰请教。工作中,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赵梦桃的帮助下,翟福兰下决心学好技术。她说:“哪有一朝一夕掌握好技术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把工作做好。”
此后,翟福兰的两只手从不闲着,只要有时间就苦练操作技术,下班后还把坏纱拿到工房里继续练习……渐渐她的技术有了提高,纺纱的质量也就好了。在1960年,她还参加了全省纺织系统技术比武大赛,拿了个第二名,这也让她成了小组里的技术骨干。
翟福兰告诉记者,当时就是学习梦桃“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梦桃精神”,鼓励着她在实际工作中尽心尽力。
没想过会当劳模
“那个时候真的是互帮互学,同事间的气氛很融洽!”翟福兰回忆起当年的车间生活,脸上仍洋溢着幸福。
当年在小组里看车时,翟福兰基本上都是管理最难看管的纱车。她说因为自己技术比别人好,动作比别人快,所以要发扬“梦桃精神”,抢困难、送方便、让荣誉。
当时厂里招了一批新工,开始看车看不住,翟福兰就过去帮忙,刚把这边的弄好,另外一边的车子又出了问题……“虽然多出了点力、多流了点汗,但是生产没有受到影响,心里感到很高兴。”翟福兰喃喃道。
提起当劳模的感受,翟福兰老人说,当时也没想着会当劳模,就只有一个思想——好好干活,多纺纱、纺好纱、纺优质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国家。
“我做的都是本职工作,但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所以更应该把工作做好。其实我和梦桃相比还差了很远……”翟福兰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表现。
平静的生活
时代更迭,纺织企业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翟福兰和老伴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
在和记者交流时,翟福兰的老伴郑同庆还叮嘱她不要忘记吃药。
郑同庆是陕西省商业厅的下派干部,先后在府谷、紫阳等地下放参加劳动,后来到咸阳市五金公司从事计划统计工作。“当时五金公司要一千多人哩,跟国棉一厂一样都是叫得响的好企业……”提起往事,郑同庆显得有些激动。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年的计划经济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老人在陕西第二毛纺厂上班的大儿子已经失业多年,现在给别人打工。老二在二棉,如今也失业了。小儿子在咸阳市五金公司也下岗了。对于孩子们的处境,老人似乎很无奈,老伴郑同庆倒是想得开。孩子困难时,我们也接济下,生活嘛,过得去就行,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
两位老人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让记者感受到一位老劳模身上闪烁着的那种特有的精神光芒。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