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在梁福云老人的家里,记者拨通了远在深圳的吴桂贤的电话,想请她回忆一下梦桃。吴桂贤在电话里一再告诉记者,想说的话太多了……
与上面几位老姐妹相比,现在担任咸阳市仲裁委副秘书长的王西京没和赵梦桃共过事,但她曾是“赵梦桃小组”第三任组长。她年龄小些,把梁福云、翟福兰、郭淑贞等老人叫大姨。
“我没见过赵梦桃,但我能感受到她的精神。每年给梦桃上坟时,我都会发自肺腑地流泪”。在“梦桃精神”的鼓舞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西京利用业余时间念完了大学。
现任一棉物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张书先曾经代表厂里多次赴北京宣讲“梦桃精神”。她最大的感受是“梦桃精神”不仅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更是这个年代职工们的精神财富。她还清楚记得,1985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还亲切接见了她。1990年,再次进京宣讲时,还受到了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要不是‘梦桃精神’,我们这些一线职工,哪还能近距离接触到国家领导人?”
“我们都是‘梦桃精神’的受益者。”张书先如是说。
梦桃可虚心了
现年78岁的翟福兰曾经和赵梦桃一个班组,是赵梦桃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她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当年刚进厂时和梦桃在一个班组时的场景。
“梦桃可虚心了!她的所有工序都比我快,当她看我有一个动作比她快时,就反复向我请教。你想想,她是技术权威还这样虚心,我们还怎么可能不好好干。”
翟福兰在回忆中娓娓道来:梦桃1935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了西北国棉一厂。刚进厂时,她当细纱值车工,为了掌握技术,无论开会、参观还是休养,她的课本总不离身,平时她的双手从不闲着,只要有时间就苦练操作技术。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还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西北一棉编印的《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一书里,有着这样的记载,赵梦桃说:“能帮助别人前进,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我们要把每一个同志心里的火都煽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她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
翟福兰回忆说,有一次一个姐妹刚调来值车,赵梦桃就主动把好用的纺纱车让给她。她先后11次跟别人换车,帮助17位姐妹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在她的带动下,小组“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的氛围蔚然成风。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一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
薪火相传
在西北一棉工会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现任“赵梦桃小组”组长王晓荣,她已经是第12任组长了。
作为“梦桃精神”的践行者,王晓荣有着自己独特感受:“梦桃精神”和“雷锋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相似点。
面对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在新时期、新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职工,王晓荣在继承“梦桃精神”的同时,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创新。她常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慈善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大家的爱心,激发大家的凝聚力。“其实,都是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慢慢都会成长起来。”王晓荣说。
51年来,赵梦桃小组的接力棒虽然不断更替,但精神实质始终没有变,反而在不断扩充。西北一棉工会副主席李红云说:“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姐妹掉队”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51年了,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梦桃精神”,使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梦桃精神”就是国棉一厂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赵梦桃生前曾诚挚深情地说:“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我要和全组全厂同志一起,像雷锋同志那样,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永远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做坚强的突击队的旗手,把这面红旗不歇气、不换肩、稳稳地扛到共产主义去!”
文/图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