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长2264公里的沪昆铁路建设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闹市,坚守在云贵高原的荒山野岭间,与孤独和寂寞为伴,虽然是普通的小人物,但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中国人“高铁通高原”的梦想。因为有梦想,他们才不孤单。
冯玉凯:在景区干了3年没时间看瀑布
距离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远的岗乌山上,冯玉凯和一家3口在施工队搭建的活动板房里生活了近3年。从农村走出来的他,11年来一直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干活。由于技术好,在中铁二十局六公司沪昆项目,他负责岗乌隧道开挖1工班。
钻孔,放炮,挖掘机进场,循环往复,这就是开挖工班的工作。进入岗乌隧道,洞内光线昏暗,施工时产生的灰尘和烟雾令人窒息,地面坑坑洼洼,洞顶不时有水滴落,这些冯玉凯都习以为常。
在这样的环境里,冯玉凯所在的开挖1工班每天三班倒,每次一待就是4个小时。他和其他开挖工班月进度曾掘进652米,创沪昆高铁贵州段高铁隧道施工的新记录,并为全线复杂岩溶隧道的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岗乌隧道全长13187米,是沪昆客专贵州段9标“第一隧”,也是国家级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目前,岗乌隧道正洞完成9332米,剩余3855米,计划年底贯通。为此,工人们正抓紧施工。
除他之外,冯玉凯的妻子和儿子也在工地上。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儿子在家缺乏管束,才初三就嚷着不想上学了。冯玉凯一狠心将儿子从老家叫到了身边,“让他辍学一年,在工地亲眼瞧瞧他爹是怎么干活的!”
虽然来工地三年了,黄果树大瀑布近在咫尺,但冯玉凯一直没时间到景区参观。“等岗乌隧道贯通了,我想带家人去看看大瀑布。”
刘栓雄:最苦的时候就爱想家
刘栓雄是工地的一名帮厨,肩上扛着家庭沉甸甸的重担,妻子又要临盆,孩子还不满周岁,他就离开甘肃老家,只身一人来到沪昆项目。
“工地厨师虽然辛苦,但是充实,因为一停下来,就会觉得无聊和寂寞,”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年仅26岁的刘栓雄感到最难受的就是打发工作之余的时间。刘栓雄说,“以前在北京某个饭店当厨师,一个月还有两三天休假,下班可以逛逛街。”在这里,四周群山环绕,除了工友们,就是当地的布依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言语不通。有汽车路过,但是根本没时间出去,一年365天,除了过年那几天之外都在上班,工人们也是每天都在干活。凌晨4点,很多人还在熟睡时,刘栓雄就蹑手蹑脚地穿衣起床了,晚上收拾完厨房都快8点了。有时候工人加夜班,饿了半夜会喊他起来做个夜宵。
“我不好意思说,其实我最苦的时候就爱想家、想老婆孩子。”稍适闲暇,刘栓雄就会自豪地展示手机中老婆和儿子的照片。
本报记者 阎瑞先 通讯员 白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