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在工作
(上接一版)
从1972年下半年起到1979年,于素梅一共治愈脚病患者41000多人,并登门为2100多人治疗脚病。她先后同师傅一起,成功研制治疗脚病的一、二、三号药膏和医治鸡眼脚垫的药器,并在山西、河南、新疆等地推广应用,还创造出了整套脚病修治与保健新技艺,为患者减轻痛苦。
在陈艳的记忆里,母亲还有过短暂“当官”的经历。
1975年,组织上任命于素梅为大众浴池的党支部书记。身兼数职的她,忙起来有时一连几天都不能去修脚室,这让于素梅感到深深不安。为了践行自己当一辈子人民修脚工的誓言,她于1976年5月向西安市委写报告,请求免去书记职务。有人笑她傻,她也只是微笑着回应。因为在她看来,修脚可以为更多的人缓解痛苦,这个工作更适合自己。
全国劳模变身个体户
那时候,每天慕名而来的顾客很多,为了不耽误时间,于素梅养成了工作时间不喝水、不吃饭的习惯。加之修脚不单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本身就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她,因为忙碌耽误了做手术的最佳年龄,就这样身体越来越不好。
1984年,组织上照顾她身体不好,将她调到离家近的小寨浴池,继续担任修脚工。1992年,小寨浴池因拆迁歇业,包括于素梅在内的约90名职工全都回家待岗。1995年,因为身体原因,年满50岁的她办理了退休手续。
下岗期间,很多人找上门来,想要高薪聘请她去足疗店修脚,于素梅都拒绝了。因为她觉得那些人只是想借着她全国劳模的名誉招揽生意,且那些足疗店根本不是为老百姓修脚的地方。这期间,于素梅找到西安市雁塔区领导,请求给她一间门面,收益她不要,只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为更多人服务,但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答复。
根据资料显示,1997年陕西省社会年平均工资是5184元,一个月平均工资是432元。而身为全国劳模的于素梅,退休工资只有378元。再加上患病多年,家里的开销一直很大。除了生活的拮据,于素梅感到身体越来越差,可她更担心的是手艺无人继承。
1997年,于素梅终于下定决心要当个体户。
8月7日,七张沙发、三个椅子、几个盆子,一个上下楼只有50平方米的“于素梅脚病修治部”开张了。这个没怎么装修的小店,几乎花光了她的全部积蓄。可是前半年,生意一直不怎么好。直到1998年3月8日,媒体的一次宣传,让大家知道了这个修脚“大师”,随后慕名而来的患者常常将小店挤得水泄不通。
当时下岗的工人很多,有一次于素梅坐在椅子上感慨地对女儿说:“现在很多下岗工人,宁愿拿失业救济金,打着麻将、吹着牛,也不愿意改变思想来这学一门技术,觉得干这行丢人,可咱这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多光荣。”
接过母亲的修脚刀
陈艳如今继承了母亲的事业,经营着两家“于素梅脚病修治部”。说起为什么选择当一名修脚师,那还得追溯到1996年。
那一年,身体不好的于素梅生病住进了医院,她常常念叨着:“我走了,手艺怎么办,我想把它传承下去。”当看到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病重时还在担忧自己的技术无人继承时,陈艳决定放弃工作,跟着母亲学习修脚。
1998年5月27日,积劳成疾的于素梅病逝。6天后,“于素梅脚病修治部”开门营业,面对每一位顾客,陈艳都忍住悲痛告诉他们:“我母亲去世了,我是她的女儿,只有一年的修脚经验,如果您信得过我,可以找我来修,如果不行,您也可以选择去别的地方,谢谢。”更多的顾客选择了留下,由于平日里的刻苦学习,再加上母亲之前的教导,陈艳的修脚水平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这样,她接过了母亲手中的修脚刀。
这一干就是17年,现在的陈艳已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具有高等教育双学历,同时具有修脚高级技师职称和按摩技师职称的修脚师,同时还担任西安市劳动局修脚专业的考评师。
陈艳告诉记者,每当遇到困难时她都会想起一件小事。那是母亲刚去世的时候,一位50多岁的嵌甲患者在修完脚后塞给陈艳100元钱时说道:“请替我给您母亲烧点纸吧,要是没她的手艺,像我这样的脚病患者还不知要被疾病折磨多久……”
陈艳想,这就是母亲一辈子所追求的吧! 本报记者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