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巾帼胜须眉

——访全国劳模、澄合矿业高级工程师赵伯璧

2023年09月03日

赵伯璧

赵伯璧,生于1942年,四川省荣昌县人。现年72岁,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澄合矿务局二矿副总工程师。1963年重庆煤校采矿专业毕业后,来到蒲城矿务局澄城井口(澄合矿业公司二矿前身)工作。

赵伯璧坚持深入井下第一线,担任井下调度员。1971年任矿机电技术员,1982年晋升为二矿负责机电的副总工程师,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7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退休。

赵伯璧的爷爷赵宗燠早年留学德国,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全国政协常委,于八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赵纯诚,上世纪四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大学,是园艺行业的佼佼者。生长在这样的书香世家,赵伯璧有点理想主义,从小爱看描写女英雄的书籍,英雄的形象深深影响着她。直到高中时,看了一部女地质队员找矿的《深山探宝》纪录片,她迷上了地质勘探。1960年高中毕业报考了地质专业,却阴差阳错被调配到了煤层地下开采。全专业两个班75个学生只有三个女学生,大二时重新调配专业,她毅然坚持了下来!

一份入党申请书

1963年,21岁的赵伯璧大学毕业,带着对理想的憧憬,满怀希望来到了远在渭北高原、罕为人知的小煤矿——蒲城矿务局澄城煤矿(现澄合矿业公司澄合二矿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次下井后,赵伯璧动摇了。“难道我的事业和理想要被抛弃在这黑洞洞的炭窑里?”看了毛主席著作的《实践论》、《矛盾论》后,她下定决心沿着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走下去。

井下锻炼一年后,赵伯璧当上了井下调度员。因比调度室其他男同志下井还多,被誉为“假小子”,一段“巾帼胜须眉”的佳话在矿井上下传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给准备一展抱负的赵伯璧很大打击。她背着“破产地主”家庭成分和“海外关系”的包袱被划为“黑五类”,下放到了井下机电队去当工人。

“机电是我最不愿意干的!当初上大学时,可以分配到机电,我都拒绝了!”赵伯璧说。

然而她没有气馁,坚定一个信念:多干工作,干好工作,便是对革命最大的忠诚。于是,她白天和工人一道拉电缆、抬开关、爬杆架线、安装设备,晚上伏案苦读,整理资料,钻研理论。

在那样的日子里,她一篇篇学习毛主席著作,一遍遍背诵毛主席语录,用心领会毛主席所说的话。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知识分子的文章,抱着“党和毛主席是不会遗弃我的”信念,于1968年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1970年,二矿安装斜井绞车,赵伯璧揣几个馒头,提一罐辣子酱,早上出门,天黑回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处处留心学技术。1971年底,当上了二矿的机电技术员,曾被“文革”淹没的“巾帼胜须眉”的佳话又被传开。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错划的家庭成分被纠正,赵伯璧被晋升为机电工程师。到了1980年12月,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大铁盆

见到赵伯璧前,拜读了1999年澄合矿务局编写的《煤魂》里收录的《理想、坐标、价值》一文,文中全面记录了赵伯璧30年的心路历程。其中写到一个伴随她30年的大铁盆。记者对其充满好奇。

遗憾的是,在赵伯璧家没有见到这个大铁盆。“现在用不上这个,搬新家前卖了!”她向记者讲述了大铁盆的故事——由于井下大部分都是男人,煤矿的男澡堂24小时开放,却没有女澡堂。我上井后一身汗、一身灰、一身疲劳,只能打一盆热水在办公室擦洗,就用的这个大铁盆。

期间,矿领导理解赵伯璧的难处,要给她改造一间小澡堂,她谢绝了。要给她配一套热水淋浴器,她也谢绝了。

赵伯璧风趣地说:“那个铁盆资格可老了,也是伴随我的老朋友,是我下井的见证人。现在我退休了,它也光荣退休了!”

十万里行程

1996年的报道中这样写道“据粗略统计,33年来,赵伯璧累计下井5000余次,井下总行程超过10万里,等于绕地球转了一圈多。1982年担任副总后,她依然每年要下井150次以上,有时一个月下井达25次,最多时一天下井三趟,遇到紧急任务,在井下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近30个小时。”

当了井下调度员,赵伯璧除按规定下井巡检外,每周还挤出一两次业余时间下井参加劳动。当技术员后,与井下机电干部、电工们一道走遍了井下每一个工作面、每条巷道,检查设备电缆、安排工作、处理故障。当副总后,坚持到采、掘、通、运各队每个有机电运行的地点巡检。

“多跑采区,只有熟悉了采区情况,在报表、图纸上签字时,我心里才有底。”赵伯璧说。

800元积蓄

1999年,全公司福利分房,每家仅需要拿出3万元。此时赵伯璧老两口翻遍所有积蓄,只有800元,3万元对于她家来说是天文数字,无奈只有贷款。

“刚上班时,每月是14元的工资,因为家里姊妹多,每月要寄回老家23元贴补家用,多亏老伴给我贴补!”赵伯璧说。

根据上级规定,企业每年为3%的职工奖励晋级,按照赵伯璧的情况,哪一次也少不了。可她总以“国务院曾奖励过我两级”为由,声明自己不要。其实比起同事,她从国务院得到的工资优势早被矿区的几次工资调整冲掉了。

十余年间,赵伯璧业余设计图纸百余件,工程造价数千万元,却从没拿过一分钱的设计费,她说:“不要报酬的活干着心里最高兴、最踏实。”

(下转二版)

赵伯璧与老伴翻看老照片

上篇:社会更需“准时下班文化”
下篇:帮困基金为职工雪中送炭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4/2014042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4/21/1018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