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的人都称周文敏一家是“读书之家”、“学习之家”、“创作之家”、“成才之家”;周老的四个儿子从小就爱读书,如今已成为闻名陕西的作家和画家。
4月1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大会上,作为陕西省27个家庭之一,西安市的周文敏家庭被命名表彰为全国“书香之家”。
今年87岁的周文敏先生一生热爱读书,创作了《八十抒怀》等多部作品,在84岁时加入了陕西作协。在谈到读书时,他说:“身体健康活到老,孜孜不倦学到老。”
周文敏老先生喜书、爱书已有数十年。全国解放前夕,周文敏已经通过读书了解了共产党及其基本主张,当党的宣传工作者第一次在村头的庙会上宣传革命时,他就动员了4名同窗好友同时倾听革命道理,学习革命的“小册子”,并当即报名参加了革命。在参加工作培训期间,通过进一步读革命之书,学习革命之政策,很快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工作后,周文敏在读书中受益。他不仅主动读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策,还乐于接受新文化、新知识,以积极好学的精神得到党组织的重视和提拔任用。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快乐。因为热爱读书,周文敏离休后摆脱了众多老同志退职后遇到的失落和困惑,利用自己以往学习的宗教知识和终南山多寺院的优势,访名家、进深山、探寺院,悉心研究地方志和佛学经典,挖掘古长安各大寺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陆续撰写了许多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好文章,成为最早系统介绍终南山佛教和西安旅游业的作家之一,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汇集出版了《长安佛寺》一书。
对此,周文敏的同事阎麦焕称赞道:“老部长已经80高龄还在只争朝夕,离休二十多年仍笔耕不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汗颜啊!”
周文敏老先生不仅保持着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坚持数十年购书、藏书。特别是在离休之后,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离休费用于订刊、订报、购书。平时在阅读中,发现有好的文章、有用的文章便及时推荐给家人和朋友分享。街坊邻居借书报、查资料,他都乐意提供帮助。
周文敏与老伴宋玉珍年轻时因为在基层工作,有两子被送回老家交给老人照看。为了弥补亲子教育上的缺憾,他将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书,足足装了一大木箱送回农村,这不仅及时填补了孩子与同代人在“文革”时期的知识饥荒,并由此让孩子们各自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以至让他们受益终生。
大儿子周养俊出版了12部文学作品集,获得了第五届冰心文学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等文学大奖。二儿子周旭著有连环画《江上青烈士》《陈云》等作品,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当代宫廷画师”。三儿子周折是在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和陕西省有一定影响的宣传工作者,出版十多部文学、理论著作。四儿子周正的国画作品曾在《北美时报》和省内多家媒体上发表。
周文敏老先生的读书、学习和创作精神不仅影响和鼓励着儿孙,还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他家的家政服务员在闲暇之余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还学会了写诗,如写周文敏晚年生活状态的诗歌:“红光满面周老翁,国事关心家事管”;“所生四子都精练,孙女聪明惹人怜”等都可见一斑。
目前,周文敏老先生正在努力实现一个夙愿,把富余的书籍都集中起来,为老家专门建立一个读书室,希望能够“以书济人,以书育人,以书化人”。
本报记者 杨志勇
周文敏和儿子一起研读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