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追忆罗健夫

2023年09月03日

(上接一版)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有时候连续四五天都吃住在工作室。最早发起和倡导学习罗健夫精神的胡培德老人说:“罗健夫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

“罗健夫在忘我的工作状态中,还能做到非常的细心。”李慎元女士说:“当年我俩在同一车间,我从事材料管理工作,罗健夫每次提供的材料清单上,不仅把需要的器材、元件写得很详细,而且还列了备用的型号,方便彼此的工作。”

罗健夫在“图形发生器”科研工作中,倾注了个人的全部心血,常年坚持每天工作在十四五个小时以上。他在生前常给同事说这样一句话:“努力切勿人后,成功不必在我。”以此用来鞭策自己、鼓励别人。当年和罗健夫同在非标准设计组的同事蔺振声说:“他的这种工作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做好每一项工作。”

在罗健夫和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75年,性能改进提高的“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并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1980年10月罗健夫患病后,单位各级领导劝他休息,他却强忍病痛坚持工作。1982年2月,医院确诊他是恶性淋巴癌晚期。他不仅没有畏惧,反而十分淡定地询问医生:“我还有多长时间?”随后叮嘱陪同的同志不要把病情告诉他的爱人。此后他抓紧一切时间继续着研究工作,直到坚持独立完成了“Ⅲ型图形发生器”的全部电控设计。

情操高尚的人

罗健夫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他不仅把国家和单位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要,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把公私划分得非常清楚。

“罗健夫工作期间经常要到外地购买和接设备,他坚持能在广东接货的就不到香港接,为的是给国家和单位节省费用。出差归来,从来没有把自己办私事的费用混淆在差旅费中报销。”作为罗健夫当时的车间领导胡培德说得很真切。

罗健夫反对不正之风的故事,在胡培德老人的记忆里,如架子上的葡萄一串接一串。

当年,有一位年轻同事找到罗健夫,问他能否通过送礼把夫妻二人调到一起工作。罗健夫听后说:“送礼是腐蚀人,缺德;收礼的人,要搞以权谋私,更缺德。要我说,宁可不办这事情,也不走歪门邪道。”

罗健夫不仅严于律己,对于两个女儿也从不放松教育。李慎元说:“不管多晚,他都要孩子做完当天的作业才能睡觉,让她们养成一种‘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干完’的习惯。”

胡培德说起罗健夫当年教育孩子的几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要依靠自己,我没有后门可走。就是有后门,也不为你们走。”

罗健夫对家人要求严格,但对同事却是非常宽容和谦让。每次申报科研成果报告,他都坚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把功劳尽量让给同事。工作中有多次出国的机会,他每次都主动让给了同事。陈万福说:“如今,出国可能不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当年出国那可是一件光彩的事。”

一次二十多年才有的上调工资机会,符合条件的罗健夫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两次可以申报更高职称的机会,他让给了别人;两次被提拔的机会,他坚决放弃了;有资格可以挑选好楼层好房子的机会,他放弃了;多年来的加班费、补贴费,他没有领过一回……

在罗健夫的心里,只有科研工作是第一位,对于当官和待遇从来不在乎,更没有去计较。同事们都说:“罗健夫是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我要保持头脑清醒

癌症晚期,病情一天天恶化,罗健夫忍受着强烈的剧痛坚持工作,组织命令他住院治疗,并安排同事陪护,可他拒绝了。无奈之下,组织上又联系他爱人的单位,让爱人照顾他。他却对爱人说:“我不能工作了,你不能也不工作,两个人都不上班怎么能行呢。”他硬是把爱人支回去继续上班。

在医院住院的日子,罗健夫不愿意麻烦护士,他常说:“娃娃们上班也很幸苦。”因而床头的呼叫信号器,他从未使用过一次。

因为疼痛,医生要给他用镇痛药,可他不同意。他对爱人说:“我要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思考图形发生器的研制。”

病床上,罗健夫在思考研究课题的同时,还和医生商讨病情,让医生可以拿他做实验:“研究癌症的治疗技术,总是要有牺牲的。”并坦言,他死后遗体可以无偿捐献,用于解剖研究。

胡培德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罗健夫毫不保留地把他掌握的科研知识和原始资料,一一传授和交代给了同事。”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恶性淋巴癌医治无效去世,时年47岁。

当年的领导和同事,回忆罗健夫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他们称:“并没有神化罗健夫,他当年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 本报记者 杨志勇

上篇: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
下篇:下月起信访部门不再受理越级上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4/20140425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4/25/10205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