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攀顶峰,不知山顶的风景有多么壮美;鸟不飞高空,难以体验到生命是多么的磅礴大气。在秦岭深处,一群群朱鹮振翅高飞,不论天气有多恶劣,为了明天,它们不停歇地展翅高飞,与高树比肩,与险峰为伴,让勇者的鸣叫回荡在秦岭的群峰之间。
与朱鹮一样坚守大山、追求生命真实的还有一群人,他们就是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秦岭输电运维班的巡线员。他们承担着宝鸡地区19条35KV、110KV输电线路的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他们高擎职业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用扎实的脚步丈量着秦岭的伟岸。如果按照每天巡山10公里,平均一年要走200天计算,他们一年就能绕地球赤道2圈。正是在他们的守护下,我国最早的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40年来从未出现过断电停运现象;全长513.26公里的电力线路,保证了凤县、汉中地区150万人稳定供电;他们自主研发的带负荷融冰技术保证了秦岭重冰区45年来无事故。是大秦岭深处当之无愧的“保电卫士”。今年“五一”前夕,被全总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脚下飞歌
“嘁嘁嚓嚓、嘁嘁嚓嚓……”当从凤县黄牛铺镇北星村的后山头进山时,这种声音就伴随着他们,它像雨丝敲窗、像雪落大地,毫不含糊地把对大地的热爱融入到丝丝扣扣的细节中。这是人爬山的脚步声,是秦岭输电运维班13名职工每日必奏的脚下飞歌。
40年前当秦岭带负荷融冰变电站成立后,这个脚步声就从未中断过。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把这个声音视作最美的音乐。受在变电站工作的父亲的影响,他儿时的梦想是:“做一个优秀的电力工!”
这个梦想终于变成现实,而现实岂是儿时想象的那样美好。巡线的路,可不是一条处处有风景的路,杆塔大多建在崇山峻岭的无人区,上山的路是用一把镰刀开拓的。山的陡峭让人每跨一步都要使劲,一个没有脚力的人,走上十几米远,就会气喘吁吁,还有抵御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次,周红亮和队友迷路了,在一个山坡看到了十几个山洞,正在他纳闷时,只见一头巨大的野猪从他的头顶跨过,冲到了一片荆棘中。他抬眼望去,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大大小小有20多头彪悍的野猪正盯着他们。
副班长令云干巡线工20年了,他把满腔热血融入到每项保电行动中。秦岭每到夏季,繁多的漆树成了他的“克星”,一闻到漆树的气味令云浑身像个发糕一样“发酵”起来,常常因漆树过敏要挂好几天针,但只要一听说西山坪头椿树沟里的线路坏了,他又主动请缨带大家上山,等走了五六公里山路后,整个人都虚脱了。家住凤县的史占远子承父业后,家事再多,他都以工作为先,十天半月见不上家人一面,妻子说:“你把家都当旅馆了!”在说到自己80多岁的父母现在还在为他的小家忙里忙外时,这个七尺男儿时常掩面而泣:“太对不起老人了!”
在新世纪,当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复杂庞大的电网支撑下,享受色彩与音乐时,应该向这一群仍在沿用古老的巡线方式的电力工人致敬。因为他们还是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用汗水和心血,为通达的电网大厦构建了稳定的基石!
壮士赞歌
无关风花雪月,有道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壮士之所以被人称道,不是他的体魄有多强壮,而是内心有多少担当,越是在极难险重的灾害面前,只有壮士才敢站出来勇挑沉甸甸的担子。
2008年初,罕见的冰雪灾害对马汉等线路造成严重威胁:多条线路跳闸,无法重合。正值中午,刚吞下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命令就下达了,大家放下饭碗,穿上军大衣,带上干粮和热水就出发了。一路往山上走,越走脚下越滑,雪不知疲倦地下着,山上的线路此时仿佛也跟人开起了玩笑,在雪的映照下把故障隐藏得极深,不走到线跟前去,是很难发现故障的。从中午上山到下午五六点,走了几十里山路,终于发现一处导线出了问题,立即动手给导线“治病”,还没忙完,秦岭深处又有一处线路出了故障,需要调三四人去查看,于是大家又马不停蹄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给线路“问诊”和猜谜一样,若是没有良好的技术知识储备,只是徒劳。周红亮说,那晚大家谁都没有停下来,一直找了一夜,甭管夜间风雨交加,天地之间有多苍茫,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不找到线路症结,绝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天亮时,他们终于在硖石汉线68号杆塔处找到了线路断电的原因。等维修队来接应时,他们的军大衣已经冻僵成“盔甲”,每个人的眉毛、脸上都是冰凌子,活像冰雕。
汶川特大地震期间,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同样发挥了精兵的优势。当时,群众一见山摇地动,吓得纷纷往山外跑,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往山里钻。由于109隧道塌方,多条线路因为地震损毁,地震救援工作一度因为断电而停滞。为了及时恢复供电,大家背上行囊,进山挨个排查线路,余震时不时发生,山体抖动着。队员们最担心的是塔基不牢,因此两人包抓几个杆塔,分别巡山。大家背着三十多斤重的工具,一步并作两步,想赶早到达杆塔所在地,把那松动的螺丝拧紧,保证不漏掉任何一项隐患。
有一个高难度动作,那就是在冬季爬到塔顶,坐在直径只有二三十毫米的导线上,更换绝缘子,要小心翼翼用手扶着导线,一点点挪向3米多长的绝缘子,身体得保持平衡且保持这个姿势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所有部位的更换。一般下来时,人的身体僵硬如石,十分难受。海拔2200米的秦岭之巅有一个融冰站,是秦岭输电运维班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确保融冰站所供的110千伏硖黄Ⅰ、Ⅱ线重冰区段安全稳定运行,队员们从每年11月份导线上容易结冰开始,来到融冰站坚守值班,一直坚持到来年4月份天气渐暖、线路覆冰现象消失后才能撤下值班人员。漫长的冬春季节,他们在大山上静守寂寞、与辛苦为伴,确保了供电线路畅通安全。
生命如歌
走进周红亮创新工作室,一幅图画特别引人注目:高高铁塔巍然屹立在群峰之间,一个电力工人背依渭北台塬,凝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这种昂然的姿态,体现了对信仰的追求。有了信仰,人活得充实而有滋味,即便百般吃苦、千般受累也在所不惜。
“敢于创想,才能超越自我,敢于创变,我们才能改变。”这支队伍的优秀品质不仅体现在以苦为甜,更体现以创新促进价值裂变。创新的动力源于大家在工作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瓶颈。过去连接地线和杆塔的是普通螺丝,这种螺丝用一般工具就可以松动,很容易被盗,能不能研制一种特殊的螺丝来防止被盗?队友们坐在一起,不断交流,碰撞着思想的火花,后来经过改良创新,他们就研制出一种防盗螺丝,再也不用担心地线松动了。
在杆塔验收工作中,大家发现耐张杆塔引流测量存在无合适测量工具的重大隐患,技术公关小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制作出了既方便测量又使用简便的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打破了小弧垂无法测量的尴尬局面。该技术获得了陕西省电力行业协会创新成果奖。
为了避免在巡线过程中遭到动物伤害,大家在多年的巡线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和创新,研发出了“防蜂帽”。当线路工走在山里的小道时,如果不小心,触碰了“地窝蜂”,立即将头上“防风帽”的丝网放下,可以完全制止马蜂袭击,达到保护头部、颈部的作用。自从“防蜂帽”研发成功后,在宝鸡供电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
如今以周红亮为核心的创新团队,集聚了输电专业的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省公司优秀班组长和十大杰出青年等8名一线岗位同志。近年来班组“输电线路绝缘子更换拖瓶架研制”等3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活动硕果累累。
当载誉归来时,壮士们喜极而泣。他们走过的巡线征程,因为荆棘密布而步步生莲,也唯有这样的硬汉,才会让“工人先锋号”的旗帜高高飘扬。 (谷涛 魏巍)
宣读工作票 薛宝弟 摄
巡线途中 薛宝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