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

2023年09月03日

(上接一版)

农民要的不是小汽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夏季比较干旱,很多地方粮食减产。一次,赵洪璋在四号教学楼西边的马路上碰见贺普霄后,突然就问他:“普霄,你说这几年农业丰收靠什么?”

贺普霄不假思索地说:“赵老师,您是有意考我吧?报纸、广播和电视不是天天都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赵洪璋紧接着又问:“还靠什么?”

贺普霄笑着说道:“那只能由您这位权威来回答了。”

赵洪璋直截了当地说:“还要靠老天。对农业来说,有时老天起的作用更大,搞农业的不靠老天不行,你们搞畜牧的不靠老天也不行。这几年农业丰收除了政策、科学外,还有老天睁眼,风调雨顺。”

赵洪璋的“还要靠老天”的一番话,对贺普霄来说记忆深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闻媒体将“超大穗”小麦吹得神乎其神,贺普霄见到赵洪璋便向他请教:“超大穗小麦到底怎么样?听说还给育种者奖了一辆小汽车。”

赵洪璋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普霄,你要记住,得奖的不一定是好东西,好东西不一定能得奖,农民要的是好种子而不是小汽车。”

“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事实证明,赵老师这几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据说,‘超大穗’就因赵老师没有‘手下留情’才使陕西小麦育种没有步入歧途。”

“小麦就是我的命”

一生与小麦育种结缘的赵洪璋,从小麦下种、扶苗、收获直至考种他都亲力亲为,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整天泡在试验田中。有时遇上狂风或滂沱大雨,别人往家跑,他却往地里跑,冒着狂风大雨观察小麦倒伏情况。他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不管春夏秋冬下雨刮风,试验田的第一个脚印一定是赵洪璋的。”

“当时我们就跟着赵老师,那么大的雨,站在田间观察小麦的倒伏情况,现在这种场景根本就见不到喽。”宋哲民笑着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大雨倾盆的午后。

赵洪璋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出差临行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一遍试验材料。回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往试验地捕捉新情况。

赵洪璋的爱人关锦华打趣说:“你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小麦。”他也风趣地回答:“就这一个小麦也没搞好。”

赵洪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麦就是我的命。”

1988年赵洪璋因病在宝鸡住院,宝鸡市委书记看望他时提出在宝鸡送他一套房子,他说:“我一个搞小麦的,住在城市怎么搞,一天不见小麦,我就不能安宁。”

直到1993年国庆节,赵洪璋还坚持在地里播种,二儿子跑到地里找他吃饭,也被他拉着做帮手。病逝前几天,赵洪璋还分别找了小麦研究室的同志谈话,讲解育种学术问题,商量等春节过后天气稍暖,就要到附近的县市去了解小麦生长情况。

德业永存

赵洪璋一生严于律己,经费一点一滴都要用在科研上,没有为自己买过一分钱的东西。数十年来,无数的公函和复信都是自己掏腰包,所得的小麦良种推广收入,他全部充作试验费,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对自己,赵洪璋更是严格要求,一辈子没穿过什么好衣服,出外开会、办事的家当就是为出国特意做的一件大衣和中山装。穿在身上的毛衣磨出两个大洞,他也不添置新的。十几年来,他到附近县市出差,没有报过一分钱的出差费,连省上奖励的自行车都提供给小麦研究室用。

赵洪璋经常说:“人做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做坏事。”他经常劝周围的同事:“把一切看开,什么名誉地位完全是空的,只有德业永存。”

赵洪璋最后留给子女的是装满各种任职、聘书、奖章和荣誉证的一个皮箱……这些都是他平凡而伟大一生的历史见证,也是他留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见习记者 杨希 实习生 陆璐

上篇:马孝正和他的“六步循环工作法”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4/20140429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4/29/1021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