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坟墓正好在文武山的半山腰,从父亲墓后向山头延伸的是一片繁茂的马尾松林,粗的直径已经一尺多了,这一株株松树都凝结着父亲的心血和汗水,他永远守护在这片林边,好像依然履行着他生前未尽的职责。”——全国劳模屈良和的后人如是说。
1953年,安康市汉滨区文武乡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屈良和,带领群众在文武山这片土地上植树造林,实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虽然他已去世10年有余,但这座青山依然,林木茂盛,它是屈良和功绩的见证,它无声地诉说着屈良和的崇高品德和精神。
1950年屈良和担任陈家沟行政村第一任村长,通过参加各种会议,参加扫盲班,使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党的号召他都带头执行,这年春上,他率先在陈家沟成立了两个临时互助组,粮食大幅度增产,他被选为县劳模。1951年春天,他带领农民在荒坡上开荒种芝麻,卖芝麻的钱为互助组买了一个榨油机,建起了油坊,并用搞副业的钱帮助七户困难户度过了春荒。他种的小麦,亩产516斤,被评为一等增产户,名列第一,当屈良和再次参加县上的劳模大会时,他胸戴大红花,拉回了奖给互助联组的一头牛,村民们精神大振,生产搞得更热火了,陈家沟很快成为了全地区的典型。
1958年12月,屈良和被评为全国劳模,县委通知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他和陕西的代表一起乘火车来到了北京,第一次坐上主席台上,第一次和中央首长离得这样近。当看到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走到代表队前时,屈良和激动得泪流满面。接见完毕后,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作为主席团成员,屈良和被安排在毛主席身后不远的位置,他兴奋得嘴都合不拢。
照片洗出来后,会上规定,凡要照片的需交20元工本费,看着自己和毛主席相距很近的照片,屈良和却犹豫起来,他多想得到这张照片,带回村里,让大伙共同分享这份幸福。但是身上装着的100元钱,那是大会发给他的误工补贴,领钱时他已盘算好拿这钱给社里买一头牛。“我还年轻,只要继续努力,还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屈良和回到陈家沟,用那100元钱为社里买了一头耕牛。
此后的日子,他又奔波在田间地头,为改变陈家沟的面貌继续倾注他那一腔热血。
1960年夏天,又一件出乎意料的喜事降临在屈良和面前,省上通知他参加中央组织的中国农业代表团出国访问。代表团为他们统一制作了服装,穿惯了布衣草鞋的屈良和第一次穿上了呢料中山装,头戴呢帽子,脚穿黑亮的皮鞋,走路也感到拘束,“老屈,精神得很么,走两步看看。”“咱这是代表新中国农民,要体现咱中国人民的气派哩。”屈良和随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国,访问中他对观赏异国风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对农业却分外关心,参观集体农庄、农产品、农业机械等地方他看得格外仔细,与异国农民语言不通,他们就互相打手势,进行交流,还紧跟着翻译问个不停。回国后,地县各部门、机关、学校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他用那农民朴实的语言,兴奋地讲述国外的见闻,讲述对田间地头的热爱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屈良和为原型,写了著名的小说《鬼城》,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魂系绿化的奉献精神,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使文武山绿得泛青,文武山使他享誉省内外。屈良和的精神永远萦绕在陈家沟人的心头。 见习记者 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