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文彦群称,发起这个倡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最初的创意则来自于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作的作家王新民。王先生多年一直在努力为省内乡村地区建设“农家书屋”,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其提议,九十中自4月中旬起,开展“作家学生联手,共建书香校园”活动,邀请广大作家为中学生捐赠自己的著作或私人藏书,很快得到省内外众多作家朋友与爱书人士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单王新民个人就捐赠书籍60多册,西安碑林区作协主席夏坚德号召协会成员共捐60余册,咸阳青年作家魏锋更是慷慨解囊共捐价值5000余元的书籍。身患残疾的儿童文学作家刘俊女士,也为学生热情地捐赠自己的著作。活动从4月10日发起至今,仅一个月时间,就已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40位热心人士共捐赠的400多册图书。目前,还有多位人士积极联系,表示愿意参与这项社会公益活动,为中学生朋友奉献爱心、捐赠图书。
图书旧 设备旧 读书难以蔚然成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大多数学校对图书室的投入不大,加之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前面提到的几所学校,正是由于经费短缺,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非常有限,且陈旧过期,新书添置极少,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尚能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但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这样一来,各个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就成为一种通病。西安市莲湖区某学校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图书室自“普九”验收以来,再没有进过一本新书。无独有偶,周至县某中学的老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提到,当年学校为了通过“普九”验收,凑些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甚至有的书根本不适合学生阅读。而有的学校,则收藏了大量的试题、题库、教参等,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很多图书已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学校没有钱投入,图书室成了无人问津的空房子。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证孩子们愉快地阅读?又如何保证他们学到的知识不是落伍的?一位老师慨叹:“没有好看的书,学生谁愿意到图书室?” 本报记者 兰增干
记者手记: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一方面我们在倡导孩子们读书,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中小学无钱购书、学生无书可看的境地。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中小学校图书室则是存储这笔财富的一个小小的“银行”。令人慨叹的是,“银行”里没有了“存款”或“存款”很少,这就使得学生无书可看成了一个普遍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对于各个中小学图书室而言,应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不妨学学西安市九十中的经验,发挥社会爱心人士和有担当意识读书人的作用,让我们的校园图书室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知识、陶冶性情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