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在某些官员看来,请客吃饭则是他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2013年被媒体称为公权的“禁令之年”,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再到“纠四风”,规范吏治、整肃官场成为了今年各地政府的重头戏。严令之下,官场吃喝之风是否得到了遏制?
一天82万个公款饭局
2014年3月,国家统计局财务司司长张仲梁主持的一项调查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按照张仲梁的调查,2012年,我国中央政府司局级干部平均每周有1.1次饭局,省政府的司局级干部平均每周有1.3次饭局。
到了基层,花在吃饭上的时间则更长:市长平均每周15.1次、县长则达到了每周18.2次,按一周五个工作日计算,相当于每个工作日有3.6次饭局,每天的饭局甚至需要赶场。
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会吃掉多少钱?2012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曾提交《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建议》中提到,2012年全国公款吃喝的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按平均每个饭局花费1000元计,每年大约有3亿个公款饭局,平均每天有超82万个公款饭局。
饭局里边有文章
廉政瞭望在2014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吃饭喝酒在官场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官员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仅从餐桌的摆放和宾主的座位安排上,官场饭局就大有文章。
湖南衡阳市接待处网站上甚至专门有一篇文章介绍了餐桌摆放的玄机:多桌宴会各餐桌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5米,主宾桌四周和主通道的距离应不少于2米,餐桌距四周墙壁应不少于1.2米。
“一块桌布都有非同寻常的含义”,一名市政府副秘书长对此颇有心得。如果有几桌客人,且难以用方位设置的办法来突出主台,就要利用主台与其他餐台的桌布色彩不同、餐具的不同来突出主台。为避免敏感的“次序高低”问题,在桌次安排上不用数字,而是通过花卉名称不同加以区别。
和民间请客一般由主人点菜不同,官场上的主位者往往不会亲自点菜。“负责接待的办公室主任通常会在领导来之前把菜点好,等主客到达之时凉菜必须上好,绝不能让桌子空着,这是大忌。”
“禁令之年”的吃喝尺度
2014年3月,国家统计局财务司司长张仲梁曾在一次讲座上笑称,自己开会、处理各种文字的时间大幅缩短,“是八项规定把公务员们从文山会海中,从酒桌上解放了出来。”
前文提到,根据张仲梁的调查,2012年各级干部有很长的时间花在吃饭上,而到了八项规定出台的2013年,数字出现了急剧下降:中央政府司局级干部平均每周饭局只有0.2次、省政府司局级0.5次、市长10.2次、县长12.2次。
官场上因此流行起这么一种说法:“没想到八项规定的力度这么大,范围这么广,影响这么深,效果这么好。”
官场的吃喝接待少了,官员们也自由闲适了不少。西部某县国土局一名工作人员说,“以前自己搞接待,一个星期要参加四五次饭局,现在一个月都吃不到两次,‘三高’也降下来了。”县里的普通民众看到了往日见不到的景象:周一至周五的傍晚,各部门官员甚至有县领导,在河边陪着老婆孩子散步闲逛。
张仲梁的调查也显示,2013年,官员工作节奏明显改变:逐渐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招待和饭局减半,在家时间平均增加了30分钟。
公款吃喝少了,餐饮业的收入也随之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前两个月,高档餐饮酒店等“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增长仅为8.4%,同比下降3.3%;商务部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上海、宁波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分别大体下降了35%、20%、25%。
数字是否能反映官场饭局得到了有效遏制呢?答案或许不能让人乐观。据廉政瞭望报道,中部地区一名县委秘书长王安东表示,“虽然各地纷纷出台针对大吃大喝的禁令,但有时候又不得不吃,我们只能转战第二、第三战场。”
2013年1月有媒体报道,甘肃、福建、河北、河南、内蒙古、四川等10余家省级驻京办餐厅,至少3日内餐厅的包间和宴会厅都已预订一空,“主要都是国企和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和年会”。
看来,想要遏制公款吃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