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工作中没有情面讲
王定学在工作中常说一句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朋友归朋友,质量归质量,一码归一码,我不会以放弃工程质量作代价赢得任何人的欢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坚持这样做的。2009年,在实施一期“丹治”工程建设中,他的朋友操某承包了朱梁河河堤工程。检查时,他发现水泥浆等比例搭配不到位,垒砌宽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便没有给朋友留丝毫情面,当场令其返工。朋友哭丧着脸,看着他亲自指挥挖掘机返工两个多小时,挖了40多米长的堤岸,并要求重新施工。朋友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从此对施工质量再也不敢马虎了。
为了抓好项目的施工质量,他不分节假日,坚守工地,坚持原则。他所带的队伍,只看质量不认人情的严肃态度,使施工人员不敢有半点马虎。他在“长治”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与“丹治”规划治理中总结形成了“四道治理防线”经验,即:一是实施山顶生态移民大搬迁,进行大面积生态修复,提高森林覆被率,涵养库区水源,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水保土,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在山脚新修石坎水平梯地,进行沟、路、塘、窖综合配套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形成第三道防线;四是在沟道、河边修堤造田保安全,建渠引水、发展旱改水、堤边插柳,形成第四道防线。按照“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与防洪保安并重,精品示范与整体工作并进,规模与效益相配套,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和县域主导产业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的思路原则,尽量做到以点连线、以线连片、以片连面,点面连整体,使“四道防线”成为了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的示范样板,不仅在全省得到了推广,还曾经在全国水土保持会上进行了交流。
百姓的口碑最珍贵
王定学和他所带领团队的工作和成绩,多次受到中省市县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和嘉奖。对此,有朋友问他:“你那么有能力,为什么老是原地踏步呢?”其实早在多年前,县委领导就曾鼓励过他到基层乡镇任职,而他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学的是水保专业,热爱这个工作,干好水土保持工作,让天蓝、山绿、地平、水清,比升官更有意义。”
有一年秋季,省委领导到白河视察马利河流域治理时,现场一位农民对王定学的称赞脱口而出:“看看眼前的这工程,都是王定学干的成绩。”王定学告诉记者说:“经常听到老百姓这样的称赞,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感到,老百姓的口碑比什么都珍贵。”
本报记者 杨志勇
采访手记:王定学不为当官,一心热爱自己的事业,从1993年至今一直坚持在水土保持岗位上,为实现所在辖区天蓝、山绿、地平、水清的梦想,洒下了汗水,献出了青春,其业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好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授予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