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勤奋敬业的考古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西晨

2023年09月04日

整个考古研究院静得只能听见上楼的脚步声,每扇绿色门后仿佛都再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走廊尽头,一个高大的身影在向我们招手。他周身散发着浓郁的学者气息、略带着淡泊处世的一丝随性……他就是赵西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室主任。

“1988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到现在已经26年了,一步步走到现在除了专业选择,真正支撑我默默前行的动力应该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活动,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赵西晨缓缓说道。

1989年3月,基于“慕尼黑协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签订了文物保护合作项目,赵西晨被单位派去交流学习。

“这个博物馆在欧美非常有名,不但考古研究水平拔尖,更拥有出色的文物修复能力。当时我就在想,中国一个文物大国,每天都有文物出土,或许是文物太多的原因,并非件件都能得到很好保护,我觉得很惭愧……从那个时候起,文保工作成了一种使命。”赵西晨话语很轻但意味深长。

2004年底,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的西周墓地考古发掘中,在M1墓内发现了目前我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

“荒帷”即棺罩,位置在棺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和棺材之间,是诸侯入葬时的一种礼仪用品,整体呈红色并有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甚是精美。但由于其纺织品材质,导致“荒帷”完全处于遗迹现象(不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责任心,对方请陕西同行帮忙,作为负责人的赵西晨带领团队接受了这项有着巨大挑战的任务。

“当时正值三九寒冬,房子四面透风,大家就围着火盆取暖,睡觉要盖两床被子外加一件军大衣。”赵西晨说:“M1墓17米深,夏天下暴雨,我们担心支架会坍塌,方案写了一遍又一遍,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这说明考古工作不但任务繁重、工作条件艰苦,同时还充满着极大危险。”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项目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6年,该项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填补了自上世纪90年代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之后,这一奖项多年空缺的空白。

赵西晨辛勤工作的身影遍布法门寺、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地、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等发掘现场……其参与的“汉唐墓室壁画规范化保护研究”荣获2004年度(首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二等奖;“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发掘”获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同时获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称号。

在凤栖原张安世家族墓地考古发掘工作中,赵西晨把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新科技手段积极应用于现场文物保护,被专家称赞道“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考古。”

“很多人对考古工作不理解,觉得宝物是古人的杰作,我们不过是光明正大的‘盗墓者’。这点我一定要说清楚,我带你去实验室可能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赵西晨说着推开实验室大门,各种研究器材、不具名的文物、专注的工作者映入记者眼帘。

“其实,我们是通过文物的发掘探寻当时的文化建筑,这就像破案一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还原历史的本来,通过各种现存的遗迹现象,恢复当时的风貌,绝不仅仅是拿到出土的几件金银财宝。”说着,赵西晨蹲下身子掀开一块白布指着下面的土说:“你能看出来这是什么吗?”

记者暗自忖度:“不过就是一堆土上有几颗珠子么!”

赵西晨微微一笑说:“这是女性头盖骨,这些玉髓玛瑙是她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这里,记者才注意到土里还有几颗散落的牙齿。

“你看,盗墓者只会偷走头饰上的财宝,永远不会知道各种装饰的排列连接关系,而我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文物遗迹串联起来,在细致清理、分析检测的基础上,研究损毁机理和装饰工艺,并对其残片进行保护修复,从而完整还原,为古代装饰工艺、服饰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赵西晨解说道。

“就我个人来讲,既然做就静下心来,做到什么程度还真没想太多,但求问心无愧!”赵西晨最后说道。

见习记者 杨希 实习生 陆璐

上篇:陕西庆华汽车公司向丰田公司批量供货
下篇:快递行业职工有了“娘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6/20140604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6/04/10490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