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培杰
年轻时读白居易《长恨歌》喜欢得要命,就很想去诗人曾在仙游寺写作的那个地方看看。仙游寺坐落在西安以西几十里的秦岭深处。史载,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年),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
那是一个晚秋的季节,山上的枫叶都红透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风景如画,使人有一种想叫美的冲动。我们沿着山中的小道一路攀沿,身边的溪流像天上流水跌宕在清澈的潭中,各种珍禽鸟类鸣声不绝于耳。随我去的朋友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歌手,他在路上深情地唱着美丽的情歌,十分动人。
我去的那年山里还没有开发,原始的森林郁郁葱葱,人烟稀少。我常常会突然产生幻觉,仿佛置身于唐代,甚至会不经意和白居易相遇。
当我们来到仙游寺,已是下午时分。山里的空气慢慢变得潮湿起来,天上也飘散起了雨雾。这样的天气好像更增加了我们的兴趣。在山里旅游最美的要数雨雾濛濛,这才有无限的诗情画意。
我们没有想到,眼前看到的这座烟雨中的千古寺庙,竟是一副如此败落的模样。寺庙的院子野草丛生,庙宇已经被完全毁坏。你会突然思索白居易当年在这里写《长恨歌》时是住在哪一间禅房,晚上走出院子是月光洒地,还是雾气浓重?是院内多秋草,还是落叶红不扫?还是如我们今天到来的秋雨梧桐落叶时的时节?这样一想,心里有了许多的安慰,也仿佛寻觅到了那时的感觉。
其实《长恨歌》的流传长久,不完全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打动人心,而在于诗人把一段悱恻缠绵的人生悲欢离合用诗的华美语言写成。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在岑参的《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中,仙游寺的山光水色如在眼前:“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声。”“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文人士子和骚人墨客多喜这里清幽脱俗,常来仙游寺游览休息,相与酬唱,递作笙簧。诗的魅力就在于要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还有美的性情。
这些美妙的性情在现代人心里是越来越少了。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天色已晚。走在返回的山路上,我们几乎要迷路了。可是就在那一刻,月亮出来了,就像明灯一样随影而行。我仿佛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充分享受着它的恩赐。我的心情也如那明月一般清澈了。
这两年我又去了一次仙游寺,不过不是专程,而是路过。当汽车开到仙游寺的门口,我就发现过去那个残破的,但又古朴的仙游寺在我眼前消失了。我看到了一座崭新的建筑物展现在面前,就像平常的公家办公地一样。院子还是空荡荡的,没有任何古刹的风韵,也没有我当年在心里留下的一点美好印象。
我叹惜不已,在那里逗留片刻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