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下滑,实体产业遭受冲击。我国除煤炭业受到重创以外,有色产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陕西银矿却依靠科技创新,破解地质条件复杂、矿石品位低、资源枯竭等难题,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使企业发展稳中有增,并在危机中实现产业转型,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延伸了产业链,把业务拓展到了塔吉克斯坦。
业内人士说,这是资源型企业延缓衰老期转型的典范。
破解矿井资源枯竭瓶颈
陕西银矿隶属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国有独立银采选基地,也是陕西唯一开采银铜精、铁精、硝酸银的资源型公司。该矿从2000年投产至今,已经累计为国家回收银金属327.4吨,铜金属8035.96吨,铁精粉14.33万吨,增加矿石量312万吨。
陕西银矿1987年建矿,从投产之日起就面临品位较高优质银矿石已被古人开采,形成老笼区的情况,威胁到企业的正规循环、安全生产的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造成井下资源面临枯竭的困扰,矿石品位降低,再加上当时银价的持续走低,企业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在不利因素面前,陕西银矿人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他们把调整生产布局、创新科技、合理有序开采,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通过采边角料,优化采选工艺,开采低品位矿石,回采矿柱等手段,把能开采到的资源挖掘出来,延长了矿井寿命,为企业转型发展赢得了时间,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矿长陈在劳说:“银在陕西是稀缺矿产金属,惜银如金是银矿人的使命和宗旨,即使地质条件再复杂,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花费百倍的代价,我们都要把该采的矿石采出来。”
资源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宗旨已经牢牢地印在每位银矿人的心里,融入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古人将优质的矿石提前开采了,这说明祖先的伟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前人足迹的基础上,降低标高,优化设计,哪里可能赋存资源,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采,地质结构再复杂,也不能放弃。资源形成不稳定,品位低,导致产量低,开采加工成本增加外,还严重威胁安全生产。在国外,类似陕西银矿这样开采难度大的矿井,早被放弃了。而银矿工程技术人员深知自己的家底,他们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措施,提高采选技术,使回采率达到85%以上,矿井寿命比设计服务年限延长了十年,并还在延续。
逼出来的转型路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陕西银矿长期受资源量有限,地质条件复杂,矿石品位低,开采成本高的制约,生存发展一直是企业最致命的“拦路虎”。决策者除降资提效,挖潜节能外,他们早就把视角盯在了劳务输出上,依靠自身的技术管理、人才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不仅在冶金有色系统开创了先河,也为整个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陕西银矿人认为,资源枯竭型企业应开展多元化经营,把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这是维持企业稳定发展的一种策略。危机的确让人无奈,但也充满契机。
几年来,陕西银矿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除收购矾矿,办酒店、高尔夫球场外,通过承包选场,技术劳务输出,把产业链已延伸到国内内蒙、青海、新疆、福建等地,国外到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采选范围涉及钒、铅、锌、金、萤石及贵金属加工等领域,打出了陕银品牌。陕西银矿先后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及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与西部铜业、塔中矿业、福建和顺矿业公司成功签订了选矿生产和技术总承包,为甲方的选矿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好评。通过不断对矿山采、选、冶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多项技术成果,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科研人才。
产业链延伸到了塔吉克斯坦
实施走出去战略,把企业放在国际大市场中畅游,陕银人在适应、总结中提升,在探索、创新中前行,他们立足国内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迈开了稳健的步伐,走出了国门,在国际竞争取胜,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企业谋取了利益。
说起开拓国际市场的初衷,书记孙会昌说:“前几年就想好了走向中亚国际市场的这步棋,因为前苏联解体后,给各加盟共和国留下了许多金属矿业采选的半截子工程。随着政局的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的增加,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陕西银矿与塔中矿业有限公司合作,2011年4月成功签订塔吉克斯坦塔中矿业选矿项目以来,双方合作基本顺利,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矿长陈在劳说:“重开丝绸之路,为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站在国家层面上,这是策略,对企业来说,这是商机。我们之所以选择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作为首选,也是出于这方面的战略思考,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走好第一步。”
鱼高学是陕银塔中项目部经理,四十岁出头,说话沉稳有度,他说:“西安空港新城建成,发往塔国的第一批货物就是我们的工程设备。虽然做好了适应异国环境的思想准备,但实际要比预料的复杂得多。”
“首先是文化、信仰的不同。塔国是伊斯兰教国家,宗教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们的管理必须在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前提下,制定切合项目部实际的规章制度。开始对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尤其对礼仪礼节的风俗习惯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加之语言不通,在交流中只能用手比划,有时一个很小的事情要比划好半天才能弄清楚。塔国人民开始对我们不信任,他们要求每天结算一次工资,可是我们一个项目部不可能随时携带那么多现金,导致工作很难开展。”
说起在塔国的时光,鱼高学有一肚子的话要说,“那边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西安反差很大。强烈的紫外线让初到那里的我们极其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同让许多人出现了不适的症状,但是我们都挺了过来。记得一次遇到雪崩,整整两天一夜路才修通,我们就是靠吃雪挺了过来。”“在国内,提起爱国,也许只是一句口号,但是走出国门,才切实感受到这其中的分量,最起码不能给国家抹黑。我们凭借自己的技术、热情打动塔国人民,慢慢融合,从开始的排斥,到现在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就是在各个层面都差异很大的情况下,陕银人怀着一种为国争光,为企业争利,参与塔国经济建设,造福人民的远大目标,在塔国扎根、成长,不断壮大。 (王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