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黄河金三角试验区”),成为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2014年3月31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0号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要求把这一地区建成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欠发达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黄河金三角试验区的设立让渭南市尝到了“甜头”。
渭南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有丰富的山水、人文等文化旅游资源。“渭南现有已开放旅游景区景点30多个,其中国家A级景区24家。”说起渭南的旅游资源优势,渭南市旅游局局长冯新民如数家珍。
背靠旅游资源富矿,借助黄河金三角的发展契机,当地迸发了勃勃生机。近年来,当地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0%。
据冯新民介绍,近两年,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高达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44%。旅游综合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36.29%。
以渭南市大华山旅游发展项目为例:2013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政策体现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环境有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大华山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冯新民说。
《意见》涵盖了几点重要思路。“首先是深度开发华山核心产品与华阴市休闲中心产品。华阴市、潼关、华县、大荔、合阳五县市将重点推动25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完成总投资200亿元。”据冯新民介绍。
在确立方向的前提下,当地政府不断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对华山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联合其他主体推进混合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我们还率先在华阴、潼关实行市内公交车景区专线免费乘坐,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高速路、国省道100多个旅游标识牌的设置安装。”冯新民说,“市政府还建立了大华山旅游目的地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相关办法,并确保每年设立1.6亿元的大华山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我们的目标是,在黄河金三角发展大背景下,到2016年年底,把大华山旅游区打造成设施配套完整、交通四通八达、旅游效益明显的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接待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冯新民说。
在渭南市市长奚正平看来,黄河金三角区协调发展获批,必将进一步加强“三省四市”的联动发展。“几个地区间通过合作,破除行政壁垒,变发展之阻碍为合作之优势,共创文化旅游新名片、同享区域客源大市场,既降低了出游成本,又提高了旅游企业收入,为区域旅游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奚正平说。
事实上,三省四市之间的协同合作并不止于此。在果业领域,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年7月,四市果业系统在运城联合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果业产业发展联席会”,通过了《试验区果业产业合作发展实施意见》,揭开了四市果业全面合作的序幕。
2010年4月,苹果产业发展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随后,四市在“黄河金三角果业发展联席会”统一协调下,联合制定了《果业产业技术培训规划》,先后培训果农3.7万余人,脱产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
2013年7月,三省四市在运城稷山县召开了果品包装贸易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及部分产品购销合同9个,成交额达5亿元。2014年1月10日,四市注册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果业产业发展协会,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跨省交界地区成立的行业协会。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处在世界最佳的苹果生产带上。多年来,在四市通力合作和大胆创新下,当地苹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浓缩果汁年产量90万吨,更是占到全国的3/4。相信,经过进一步整合提升,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对黄河金三角地区苹果产业非常有信心。
(辛明 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