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重组并入延长石油至今,陕西化建已经走过了八载春秋。在近年全行业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化建却逆水行舟、一枝独秀,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技术开疆拓土,把项目做到了国外,实现产值连年增长,2013年达到60亿元,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大型石化工程施工企业。
化建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丽红告诉笔者,化建的发展离不开延长石油的引领和支持,但科技创新的投入与成果转化,更是其跨越发展的驱动力。
重组添活力 创新谱新篇
八年前,作为陕西唯一一家从事石化建设施工的企业——化建公司,一直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这种困扰一直延续到2006年6月重组并入延长石油之后。
然而,顺势而为才是智者所为。越过2006这个“分水岭”,化建以并入延长石油为契机,坚持“工程立企”战略,从科技投入、重大装备、人才引进、施工能力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全方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对力,集团内和国内外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步入换档提速的快车道。
八年来,化建先后承建了1000多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工程合同履约率和单位工程合格率均达到100%,公司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3项、行业优质工程奖16项。并且走出国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缅甸、伊朗、越南项目建设,孟加拉沙迦拉化肥厂项目正有序推进。
近三年来,化建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主营收入的4%以上,而科技研发带来的收入达主营收入的60%以上,公司产值增长则从2008年6.5亿元提升至2013年60亿元。
资质定强弱 升级赢未来
资质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没有资质,便意味着寸步难行。那么,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今市场,化建又有怎样的一番作为?
“立足行业一流、国内领先,左手创新,右手跟进,与先进对标,以我国施工企业资质序列最高端的特级资质为标准,从技术体系、装备力量、人才培养、施工规模等各个方面全面升级,逐步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李丽红自信地说。
‘目前,化建为国家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而相对国内同行业有特级资质的先进企业,技术能力和装备力量相对很薄弱。为此,化建先后奔赴中石化十公司、吉林化建、十一化建等国内最先进企业考察学习,不断充实和创新。
首先,构建技术组织体系。形成以科技委员会为龙头,包括基层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带头人、首席技师为主的科技创新队伍,着力开展技术攻关活动,提高施工能力,为企业开疆拓土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关注员工成长。启动“6个百万计划”,积极拓宽各类人员成长通道。再次,注重培养技术力量,对创新技术人员在精神、培训、薪酬、职位变动等多方面进行奖励,推行公司内部技术专家津贴制度,并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2008年以来,化建参编了国家及行业标准5项,获国家专利24项、国家级工法4项、部级工法23项。公司技术中心2010年被认定为陕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延长产业链 培育增长点
2007年,延长石油将定位于打造自己的工程板块,全力支持和帮助化建参与集团重点项目建设,担当重点项目建设主力军和排头兵。
之后,化建在靖边工业园投资2700万元建成二套混凝土搅拌站,提高了施工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施工成本。2012年投入1900万元对原有管道工厂化预制设备进行改造,在榆林靖边工业园区建设3座管道工厂预制化生产线车间,对大批量管道施工进行大规模深度预制,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大幅节约了施工周期,保证了施工安全。投资1400万元建设钢结构预制厂项目,使用二次设计软件、管理软件及先进的数控机床实现了下料自动化、智能化,安装模块化。投资2.35亿元扩建压力容器厂,并建成了管件、法兰加工制造生产线,拥有了杨凌、靖边两个压力容器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2.2万吨。这不仅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集团公司重点项目设备制造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电气仪表公司提高仪表调试和软件开发能力,取得110KV电力施工资质,自行开发、组建、调试的南泥湾—姚店管输项目控制系统获得成功;西宇无损检测公司具有无损检测A级资质证书,发展成为西北最大、国内知名的专业检测机构;大型设备安装方面,从规模化、大型化跟进,装备水平跨入国内吊装十强和西北第一。
目前,化建拥有各类机械设备5267台,其中3000吨、1250吨等全省最大的履带起重机各1台,施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完成年产值在6亿元以上。
八年,历经阵痛与蜕变,化建实现华丽转身。然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向着“行业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化建任重而道远。但化建人说,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们会大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把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马新月 惠堃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