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虎·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就慢慢喜欢上在古城的老巷子里溜达一圈,触摸那里的砖瓦,感受古城的历史韵味;记不清什么时候起,习惯了在周末的日子里去司马庙骑行,领略一下黄河湿地独特的风情,顺便吃一碗韩城特色的芝川羊肉铪铬。曾几何时,家乡的味道忽近忽远,已不再清晰。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片苍茫博大、壮阔雄伟的黄土地,那里住着一群勤劳、淳朴、坚忍不拔的人。由于多年在外求学、工作,突然间对家乡的味道是那么的渴望与期待。
家乡的味道,有着贫穷和饥饿的气息。小时候去上学,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过完周末,母亲都会为我们准备一些干粮,可是每周都不能撑到周五,学校食堂的米都是学生按月上交的,然后掺杂在一起,每天的馒头不停地变换着颜色,一袋方便面附加着一根麻辣条都会吃得心满意足。父母常常跟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讲他们饥饿的童年,讲因为偷吃荞面花导致消化不良的故事,经常听得我们泪流满面。
家乡的味道,有着劳累与辛酸的气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祖辈们一直劳作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每年春耕的时候,男人们会赤着膀子光着脚赶着牲口,左手执犁,右手持鞭,妇女、孩子们则跟在后边拿粪、播种子,说说笑笑,播散着一年的希望。小时候,我总觉得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上学了懂事之后,每逢节假日就回家帮忙,每天早出晚归,身心疲惫,渐渐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由于气候等原因的限制,陕北人还是逃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天气决定着一年所有的收成,如果遇到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一年的希望就没有了。
家乡的味道,有着小米饭和炖羊肉的气息。“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每个陕北长大的孩子都对小米饭有着独特的感情。也正是这香气四溢的饮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民,孕育着他们强壮的体魄。陕北炖羊肉更是早已闻名内外,不去陕北,永远品尝不到正宗的陕北炖羊肉。“清汤慢炖 骨肉相煎”是陕北炖羊肉的烹饪精髓,更要综合肉质、水土、人情以及独特的烹饪方法,才能制作出这道纯正的陕北美味。
家乡的味道,有着豪迈民歌的气息。陕北民歌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每一曲民歌都是陕北人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唱出的都是陕北人民的苦乐与爱憎。细细品味,陕北民歌昂扬着一种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艺术界常用“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来形容陕北民歌的奇妙。确实,陕北民歌不讲究,却又很讲究。不讲究指的是它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随处可见;很讲究指的是它的地域要求,只有在陕北这片土地上,陕北汉子们“拦羊嗓子回牛声”的豪情,才能将它演绎得纯正与无可挑剔。
家乡的味道,有着淳朴、善良、憨厚、正直、豪爽。陕北人为人正直仗义,性格淳朴善良,骨子里渗透着一股豪爽。世世代代的陕北人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下,铸就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秉性率直、豁达乐观、宽厚待人的性格。
我爱我的家乡,我因我的家乡而自豪。冥冥之中,在韩城古城的巷子中又感触到了这般家乡的味道,忽远忽近,若隐若现。
(龙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