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不许动”到“你愿意进城吗”

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变迁 城市户口曾享诸多福利

2023年09月06日

50多年前,物资匮乏,户籍政策推出,农民被固定在农村“不许动”,城市、农村壁垒森严,城乡二元化社会管理特征形成。2003年起,进城农民工问题被广泛关注。今年7月24日,总理李克强视察农村时不断问起“你愿意进城吗?”7月30日,国务院宣布将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称居民。进城农民工终于可以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户籍管理正回归到原本的功能。

1“不许动” 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孩童从出生起便有了明显的区分。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比较自由,实行迁徙证制度,对在城市有生存基础的居民都准予入户。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统一规定了城市户口登记制度。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全国性的户籍法规。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调查,户籍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被强化。1955年6月22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提出:“争取在几年之内,将经常性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1958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新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标志。《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2“拉锯战” 户口福利带来矛盾

户籍制度自诞生起一度困扰着学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说,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这种固化的户籍制度也有一些小的波澜。我国几次出现农民想进城打工的趋势,但是,中央很快就会出台政策,“防止农民盲目流动”。他称那段时间为“拉锯战”。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于建明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户口上被附着了很多福利。城市户口享有诸多福利,包括食品、医疗、教育等,全部与户口挂钩。

直到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户籍制度才变得相对宽松。1984年,城市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劳动力的需求增大。是否放开人口流动,成为决策者面临的实际问题。

3欲拒还迎 出现第一代“北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农民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打工,以至于北京还形成了“浙江村”等农民工聚集区。他们可以说是第一代“北漂”。

当时的城市对农民来说保持着骄傲的姿态,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段成荣说,如果城市需要打工者,那么,对农业户籍的人员政策就会松一些。一旦城市就业紧张,政策就会出现诸多限制。特别是1997年,北京的劳动部门还会出台专门的限制工种文件,列出若干不允许外地人员从事的岗位和工种。

4高层讨论 改革进入中央视野

2003年,国家领导人换届,对农民工问题愈发关注。国家开始集中清理城市中对外来人员的各种限制,外来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2006年,《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

5改革试验 政策未出试点先行

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与户籍制度出现了诸多不匹配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土地升值后,也使得很多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尤其是拆迁、改造使农民的隐形利益增加,使适度放开户籍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2011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城市先后全面开展积分入户工作。分值计算标准包括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年龄、参与社保情况、纳税情况、住房情况等。外来流动人口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即可获得落户机会。然而,目前的积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各种问题。

6实质进展 恢复户口本来功能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在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到山东德州视察,在将近一天时间的考察中,总理问得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你是农民吗?”“你愿意进城吗?”“在城里的生活好吗?”

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孙乾)

上篇:省上将出台鼓励社会办医政策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8/20140801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8/01/11327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