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反腐直入深水区

2023年09月06日

一段时间以来,反腐保持高压态势,力度之大、牵涉面之广,落马官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可谓前所未有。随着形势的发展、官场生态的变化、公众期望值的上升以及对制度建设的呼唤,十八大之后开始的新一轮反腐逐渐进入深水区。深水区意味着触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水深流急,必须站稳脚跟;深水区也意味着必须在治本上下工夫,扎实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让手握公权力者“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新一轮反腐雷霆万钧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让已习惯了反腐雷霆之势的人们,再次震撼于中央反腐的力度和决心。看一看这串名单:赵智勇、苏荣、杜善学、令政策、万庆良、徐才厚、韩先聪、张田欣,近期的周永康,上至国家级,下至副省级,都是“老虎”乃至“大老虎”。他们之外,更有一大批腐败官员被查处。

可以说,近一段时间以来,落马官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涉及面之广堪称前所未有,十八大之后开始的新一轮反腐真正进入了深水区。深水区有深水区的特点,或者说,进入深水区后,党中央反腐败的理念和决心呈现得更完整、更清晰。

其一,明确宣示反腐无禁区,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领域,有腐必反。

“军中大老虎”徐才厚的落马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监察学会副会长汪太理说,要趟过反腐深水区,军中腐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军队的特殊性,一段时间以来,虽然社会上对军队腐败议论不少,但军中反腐情况鲜见公开。一些人据此认为,军队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禁区。事实并非如此。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军中也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军中反腐力度,从已经暴露出的腐败案例来看,军队最容易在军官晋升、营房建设、工程施工等方面出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告诉半月谈记者,今年对军队腐败案的查处力度正在加大,“我们加强了与军队的配合,共同办理专案要案,目前与我们合作的有总参检察院、武警检察院、总后检察院等”。

以军队的特殊性,反腐尚且毫不放松,其他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党政机关一向是反腐的重点领域,此次也不例外,各地各部门腐败官员频频被查处,江西、山西、四川等地更是集中落马。公检法系统、武警系统、国企系统、新闻媒体以及纪检系统本身,无不在反腐败之列。

其二,直面腐败严峻形势,触及问题之深、之复杂,前所未有。

随着反腐的推进,越来越暴露出腐败问题的盘根错节、深度勾连。汪太理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也逐渐形成,他们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行业性特点。这种利益集团掠夺改革开放的成果,阻碍改革开放的发展,是这一轮反腐败斗争必须面对的“硬骨头”。

中央没有手软,也没有顾忌,而是把这些利益堡垒一个一个攻破,把他们的腐败公之于众。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与其主政江西期间的老部下,包括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安众,原副省长姚木根,原省委常委、秘书长赵智勇等人,被中纪委“一锅端”。其暴露出来的利益结盟等问题,也让人们震惊。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说,当前一些腐败案件表明,腐败已由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过渡到“权权交易”,这意味着我们的反腐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权权交易比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更隐蔽,危害性也更大。因为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交易,互相安插自己人到对方所掌控的部门,会渐渐实现对国家部分公共权力资源的垄断。

其三,打破所谓的反腐潜规则,彻底摧毁一些腐败官员的幻想和侥幸心理。

以前官场有一种说法,叫做“一退了之”,即一旦退休,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会再有事了。李永忠说,以往,59岁被一些官员视为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分水岭,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退休前“最后捞一把”的心理,大肆贪污受贿,以为只要一退休就不会出事。此轮反腐彻底打破了这种妄想和所谓的潜规则。

5月29日,杭州市纪委宣布,已退休的杭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原党委书记王光荣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5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称,67岁的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加之已退休的徐才厚被查,中央已清楚表明,不会给腐败“安全着陆”的机会。

同时,不再如一些官员所想,只要没被直接查出腐败,就可以在位置上稳坐了。这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措施就是清理“裸官”。今年2月以来,广东省已查出1000多名“裸官”,800多名干部因没有迁回家人被调整岗位,其中9名为厅级干部。而随着这项措施在全国推进,其影响之大之深,将渐渐显现。

总之,反腐进入深水区,“老虎、苍蝇一起打”,其影响之巨大,意义之深远,已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它对贪官心理的震慑、对官场风气的荡涤,都是空前的。对于部分官员来说,那种“坐等观望、避避风头”的想法可以收一收了,那种以为“大而不倒、投鼠忌器”的幻想应该醒一醒了。中央已经用行动表明,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我们可以期待,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还将稳步前行,取得更多成果。

新华社记者

毛一竹 陈文广 涂铭 康淼

反腐治本那关键一役

201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说,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经过一年多的雷霆反腐,治标已见成效,治本愈显迫切。

治本已启程 前路仍多艰

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推进,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治本的制度建设、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今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等。

这显示了中央依靠制度反腐的坚定决心。近来,相关制度建设扎实推进。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具体问题抓起,立行立改,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还新修订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裸官”,不得列为考察对象。这不仅有助于防止带“裸”提拔,而且开启了大规模清理“裸官”的序幕。

各地也积极行动,加强制度建设。如陕西省出台规定,要求新提拔领导干部对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申报对象包括“确定为省管正、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县(市、区)党政正职,以及省直机关正处级领导干部的考察对象”。这与此前一些省份仅限于个别地市、较少涉及厅级干部的试点相比,前进了一大步。

按照中央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决策部署,我国正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反腐治本之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反腐进入深水区,涉及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措施规定的出台甚至可能遭遇困难和挫折。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披荆斩棘的勇气。要巩固反腐成果,实现清明政治,制度建设是关键一役,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 以制度和法律为归结点

在反腐败斗争中,中央提出“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那么突出问题是什么?半月谈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官员表示,当前两个方面最需要关注,一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干部任用腐败的问题。

云南行政学院研究员段尔煜说,一个单位的一把手非常重要,如果一把手贪污腐化,那这个单位往往就烂了。湖南省宜章县委书记欧阳锋也说,在地方,一把手起决定作用,只要一把手行得正、自身硬,整个官场就风清气正。

中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介绍,全国被查处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有三成以上是一把手;厅局级以上干部,近三分之二是一把手。甘肃省纪委副书记张怀仁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这非常有针对性,希望中央研究出台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说,过分集中的权力要进行有效的分解才能制衡,邓小平三十几年前就讲过,权力过分集中是很多问题的总病根,现在仍要对这个总病根对症下药,要分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这样才能对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干部任用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腐败厅厅长宋寒松说,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问题。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查了85个省级干部,潜伏期最短的是3年,5年到10年的接近一半,10年以上的接近40%。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从第一次受贿到被查出问题,甚至经历了19年。

李雪勤认为,要预防这一问题,从新任领导干部开始推行配偶子女从业、财产状况和出国境等信息公开报告制度具有可行性。“一下子全部公开可能有困难,但只要从新任领导干部开始坚持实施,10年后这一制度就会见成效,基本上所有领导干部的信息都公开了。”

当然,所有这些制度建设,都必须与纪检监察体制的完善相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这是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的重要一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说,独立性是纪检监察发挥作用的生命线。这是当前我国纪检监察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制约未来反腐。中央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现在查处腐败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提高增强,就得益于纪检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专家们认为,还要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把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些有效举措上升为制度、上升为法律,与此同时,通过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规范权力,这样才能巩固反腐成果,为治本打下坚实基础。

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在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毫无疑问,腐败是良好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的致命伤。段尔煜说,过去一些地方有一种说法叫做“干部不坏、组织不爱”,这个所谓“组织”,就是那些小团伙、小圈子。你要洁身自好,你就在一边静静地站着,多少年也不给你挪窝;你只要一入伙,马上就提拔。

在这一轮反腐查处的案件中,有许多都可以为这种不良的官场文化作注脚。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风气等,这些无疑都在助长腐败。

如果说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是治腐之本,那么良好的官场文化和政治伦理则是治腐之魂。两者合起来,才有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既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又提醒党员干部勿忘宗旨和职责。他说,党员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还说“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这些既是对党员干部在个人道德上的要求,也是对党员的标准、为官的职责、权力的性质等作一种政治伦理层面的强调。在反腐进入深水区之后,在官场生态和一些官员的心态发生改变之后,这一强调尤显重要。

当下,对于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对于为何为官、如何为官这一问题,其实都应该进行认真、真诚思考,并给出清晰、明确的答案。可以说,如果领导干部不能真正遵循党的政治伦理,那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官场文化和政治生态。反腐成功,其最终的标志,也就是领导干部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腐败问题上,不仅不敢腐、不能腐,而且不愿腐。

当然,政治伦理、官场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不可分割的。比如“公权为民”,如何实现?除了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公开就意味着民众的监督和参与,这将对反腐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

涂铭 毛一竹 裘立华 伍晓阳

资料链接

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大事记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到精简会议、改进会风,从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到规范出访活动,从改进警卫工作到改进新闻报道,从严格文稿发表到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涉及方方面面,规定详细具体;

2013年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中国共产党有了正式的党内“立法法”;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2013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2013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

2014年1月,中共中央修订颁布了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供了与时俱进和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都很强的“新蓝本”,其中明确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列入考察对象”;

201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将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写入总则;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长效机制整治“车轮上的腐败”。

上篇:没有了
下篇:行走在旅客中的反扒能手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8/2014080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8/01/11327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