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科举时代有多少状元

2023年09月06日

·朱耀儒·

从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看到有许多贫困的读书人都中了状元,似乎中个状元很容易。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考中状元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每年应试的考生有数十万之多,如宋朝每年有40万考生应试,40万人中出一个状元,就可见中状元之难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创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多年间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的“金字塔尖”的状元,无疑是优中之优,精华之精华。隋朝虽然首创科举取士之法,也有进士科,但因每次取人极少,史籍中亦未记载,故不知道有多少状元,只知道唐朝那个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是隋朝的状元,可众人都把他计入唐朝的状元之中。据统计,唐代状元有139人,五代十国有11人,宋代有118人,元代有32人,明朝90人,清朝119人,辽有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共计中国历代有状元557人(不包括武状元和女状元)。状元中有“连中三元”的,即在乡试、会试、垫试中都得第一名。这样的人就更少,据统计,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只出了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的最大贡献是撰著了《煎茶水记》,评论各种泉水煎茶的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所以,他被称为“连中三元”的科举奇才。

许多文艺作品中的读书人一中状元,就立即做了大官。其实,这是作者的编造。很多朝代的状元刚刚做官时,地位是很低的。比如在唐代,考上进士也好,被定为榜首也好,都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一般并不能立即有官可做,到了有官可做的时候,其起点也很低。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一般进士得从九品下做起,甲科,包括状元,也只授从九品上,连七品县令都做不上。当然,也有许多状元后来做了大官。像房玄龄,官就做到宰相。北宋状元吕蒙正由于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在宋太宗、真宗时期也曾三度为相。还有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21岁考中状元,后来也官至丞相。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一生两为帝师,在中日甲午海战后积极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最后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政治局势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历代状元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政治家,也出现了不少思想家、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植物学家、外交家。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葵丑科状元陈亮,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并与朱熹就义和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多次辩论。他的学说自成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位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把他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碑《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最著名,书迹有《送梨贴题跋》等,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李杜而下,当为第一”。他的绘画被推崇为“绘画之祖”。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文学家有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文天祥、张孝祥、陈亮等,其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他的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现存诗作2300余首。他的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已酉科状元王溥,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撰了《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这两套书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效仿。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濬一生历任多省巡抚,十分重视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他的所见所闻,参阅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撰写了我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两部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在外交方面成就突出。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利用西方资料撰著了《元史译文证补》一书,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及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有人认为,科举考试只重诗赋、八股等官样文章,状元中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多。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上篇:寻迹范蠡·朱金华·
下篇:渡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8/20140801Y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08/01/11331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