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接过资助的两千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受资助的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毕业生刘小青同学虽然嘴上仅仅只表达了这两个字,但感激之情早已使他热泪盈眶。
今年的高考成绩刚一公布,临潼区陕西省劳动模范凌国政就有点着急了,他牵挂着曾经资助过的汉中市宁强县,是否还有考上了大学但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上不起学的学生。6月28日,凌国政在临潼区总工会主席张双学、副主席李向荣的带领下,驱车数百公里前往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当听到刘小青同学的高考成绩达到浙江大学录取分数线时,凌国政便产生了和受资助学生见面,并增加资助人数、金额和时间的想法。在临潼区总工会和宁强县总工会的联系沟通下,6月29日上午,该校为此召开了专门的捐资助学座谈会。座谈会上,凌国政现场为家庭贫困的11名学生每人送去了2000元现金,同时为了和受资助学生加强联系,还为每人购买赠送了一部手机,并向这些学生承诺承担他们上大学期间的学费。参加座谈会的临潼和宁强两地总工会领导、学校领导、老师、受助的困难学生、家长在争相发言中,感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受助的学生们表示,走进大学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与创业,传递爱和温暖。
先后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的西安市大秦陶俑漆器工艺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凌国政,截至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六年在宁强县开展捐资活动,助力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
早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凌国政个人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1000元,并组织公司职工捐款2万余元。与此同时,在震后通过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员工张小莉得知,宁强县在地震后,有些本来就很贫困的学生家庭更加困难,凌国政当即决定,资助一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从那时起,确定了11名特困家庭学生,承诺资助他们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的学习费用,初中、高中期间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大学期间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据统计,从2009年第一次资助到2013年,已连续五年为每名学生平均资助5000元,累计连同购买邮寄书包文具等共计资助金额达7万余元。
本报记者 杨志勇 通讯员 张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