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珲·
有时胡乱翻书,要是翻到了与陕西有关的文字,我便非常感兴趣,总想像看戏那样把那段感兴趣的文字美美地看一会儿,然后自我陶醉一番。如果专门找来《陕西通史》看,就没有那种感觉了,这大概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新唐书·地理志》载贡茶有“山南道、剑南道、淮南道”,而“山南道”就是指陕西的大巴山地区。若再往前追溯,在汉代,巴山地区是我国七大茶区之一。陕西产的茶主要集中在陕南,因此也总称为“陕青”。其成品经过杀青、蕴华、显美、焙香、精化等工序加工而成,用火炒干的叫“炒青”,而用火烘干的叫“烘青”。
陕西的名茶也有不少,主要有紫阳毛尖、秦巴雾毫、午子仙毫及汉水银梭等,然而这些茶我并没有喝过。紫阳毛尖产于紫阳县,所谓“毛尖”,是指带有毛茸茸的嫩茶尖。在唐代,这种茶叫“茶芽”,由于是贡品,也叫“皇茶”,诗中有“齐焙白毫先入贡,香风吹出野人家”的句子。又因为茶清淡之中有一种甘美,故《紫阳县志》称这种茶为“骊龙之珠”。
秦巴雾毫产于镇巴县,原名叫“口含茶”,采茶少女每采下一片嫩茶尖,都要尖朝里,尾朝外含在口内十分钟而成。据说这种茶喝上几口就有“洗尽千古人间愁”之感,但我认为这不过是夸大其词,正如陕西人经常自豪地说“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秦腔都能吼一吼”,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至于“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陕西儿女中有一千万能唱秦腔那就算万幸了,作家笔下往往爱造势。这种“口含茶”好像很难得,可不管别人喝它时会有什么美妙的感觉,反正我这辈子是不会喝那种“口含茶”的。产于西乡县的午子仙毫,在唐代也是贡品,因而名气很大。汉水银梭产于南郑县,此茶在清代就已闻名遐迩。
虽然陕西有不少名茶好茶,可我了解的情况是大多数人仍然喝茉莉花茶和红茶,并不是因为这两种茶有多么好,而是这两种茶便宜实惠。陕西人实在,在吃喝上讲究不是太大,尤其喝茶,几乎没有什么茶道可言,比起南方人就逊色多了。像那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的境界是达不到的,经常听到的是“喝饱了干活就不渴”。
在我的印象中,陕西人喜欢清早空腹喝茶。一大早起来,先烧一壶开水,然后泡上茶,一杯接一杯地喝。边喝边谈事,并且啥事都谈,啥事都敢谈,能从天南谈到海北,比起茶馆要开放得多。说起茶馆,我自小就知道“莫谈国事”这一档子事,因而对茶馆有着特别的感触,然而我并没有去过茶馆。茶馆好像起源很早,在唐代长安城里就有专卖茶水的茶肆,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长安“多开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不过,在我看来,现在的茶馆好像是一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去消磨时间的场所,又似乎是一些人陶冶情操的地方,至于是真陶冶还是做样子,那就不好说了。
陕西人爱喝茶,虽然喝法不是特别文雅,也不富于诗意,可对茶的那种喜爱有时会令人惊叹不已。据说巴山县的人嗜茶成癖,并有“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茶是好东西,可解渴,可解乏,可陶冶性情,也可追慕风雅,甚至好茶还能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茶的功用很多,我相信人人都会从茶中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