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飞行员看作亲人,他们的安危是我最挂念的事。”这是中航工业西安飞机自动控制研究所、80后女工赵红燕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3年,21岁的赵红燕技校毕业进入中航工业自控所,成为了一名电子装配工。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她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记在小本子上,工作中的小窍门、小方法也记在上面,不时翻看,抽空就研究琢磨。她先后自学了焊接工艺、标准化、元器件特性等专业知识,记下了厚厚8本多达几十万字的笔记。
好学使赵红燕很快成为响当当的“金牌能手”。工作11年,承担新品生产20多项,排除故障10余次。今年3月份,更是取得了IPC手工焊接世界冠军挑战赛亚军称号。
“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刚工作时的‘当头一棒’。”赵红燕不好意思地说,“一次,我把刚搪好锡的导线交到师傅手中,师傅从中抽取了两根检查,发现有些散芯,就把那一批导线扔进了垃圾筐,严肃地对我说,经你手的产品要上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从此以后,我把师傅的批评牢牢记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丝毫不能马虎。”
2005年,一个新研项目需要试生产,其中一个部件需要把228个引脚都焊到焊盘上,每个引脚间距只有0.0125厘米。当时很多人都不敢上手,怕一不小心弄坏了价值十几万的电路板。赵红燕凭着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先观察再操作,从烙铁头怎么放、焊锡用多少、手上使多大劲,一点点钻研,一步步试验,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
工作中,赵红燕经常主动发现问题并反馈给设计人员,为设计人员改进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在导线搪锡中,焊接工人常常会遇到鼓包现象,这个小鼓包虽然不起眼,却可能影响到产品性能。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她经过反复试验和琢磨,发现只要把搪好的导线反方向旋转,释放一下应力就会极大减少鼓包。这一小小改进直接提高了产品的成活率。
从一位普通女工到扬威赛场的世界亚军,赵红燕用智慧和一双巧手,装配着祖国飞机的“大脑”。 见习记者 古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