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钟洁)为及时准确反映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省统计局近日在西安、铜川、渭南、延安、汉中、榆林、商洛七市开展了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资金、技术三大瓶颈亟待解决。
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调查样本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9.8%,较全部规上工业高出7.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经营规模扩大速度明显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大部分企业利润成倍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调查样本企业利润增速为-17.9%。原因是2户大型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利润低于去年同期,增速仅为-23%。除去这2户大型企业对调查结果的影响,103户调查样本工业企业利润是上年的2.76倍,远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1%的利润增速。可以说明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调查样本企业实现了利润快速增长,发展后劲十足。
但在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人才缺乏、融资困难、竞争力不强这三大瓶颈问题不容忽视。
18.9%的调查企业预计下半年对劳动力需求增加。10%的调查企业反映产业工人留不住,掌握技术后就跳槽到沿海地区,人员流动性大,导致企业缺乏技术型熟练工人。17.2%的调查企业反映缺乏高技术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对高精尖人才求贤若渴,我省虽科教实力雄厚,但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金规模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且生产成本增加,挤占流动资金,37.7%调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33.6%的调查企业融资困难。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难以满足银行的融资条件,融资渠道不畅。
25.4%的调查企业认为产品较为单一,附加值低,缺乏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预计后期原材料、人工成本增加,但产品价格持平或略降,利润空间将会收窄。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要破解企业人才难题,首先要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就业训练中心、劳务派遣组织等职业培训实体,定点定向培养输送技术型工人;加大对科技人才引进及培育,引导企业建立合理完善的科技人才激励和培训制度,进一步优化稳定人才队伍的环境,让高精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同时,各级政府应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探索推进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政府信用担保的方式,消除相关金融机构的顾虑。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创新贷款品种、优惠利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生产要素资本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加强政银企的合作关系,拓宽重点项目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
加大对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奖励补助,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建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抱团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