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郑永岚时,她正给76岁的秦大妈理发,不出20分钟,老人来之前杂乱的头发,变得整齐有型。大妈的女儿告诉记者:“妈妈是郑老师的‘铁粉’,几十年来都是来这里理发。”
一把梳子、一把剪刀、一块苫布、一把椅子,今年已经66岁的郑永岚就这样站着工作了43年,从未停歇。
精益求精
1968年19岁的郑永岚从西安20中高中毕业,插队来到咸阳。1971年被分配到咸阳新兴理发店。刚参加工作时,社会上的闲言碎语让她好长时间抬不起头,“一个高中生,跑来给人剃头,书都白念了。”可每每看到顾客因为自己剪出了满意的发型而兴高采烈时,她坚定了干理发师的信念。“工作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老老实实做事,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人生价值。”
为了尽快掌握理发技术,郑永岚总是第一个到店最后一个下班,一有机会就仔细观察老师傅们理发的每个步骤,回到家就反复练习推、剪、刮、理技术。为了刮得不痛、理得满意,她就在自己身上练,在爸爸妈妈和邻居们的头上“实习”。两个月后,师傅终于允许她给顾客理发,当她笑脸接待第一个顾客时没想被拒绝了,“年纪这么小,一看技术就不行。”那一刻,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使顾客真正满意,光凭主动、热情还不行,必须要有一手过硬的本领。
1972年,已成为优秀员工的郑永岚被调到新成立的实验理发店。1990年,她在全省理发技术比武中荣获特二级理发师职称。可她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意识也增强了,理发光靠老一套不行,就利用节假日自费去西安口腔医院美容店、西安大光明理发店学习新潮发型,还成为了西安理发师十大元老之一的郭林生的徒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人高薪聘请郑永岚到深圳一家中外合资的美容厅当理发师,被她谢绝了。“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组织的栽培、师傅的热心帮助、顾客的支持,如果离开仅仅是为了挣钱,我觉得心中有愧。”
学习雷锋不止步
1972年,伴随着实验理发店的成立,郑永岚组建了学雷锋小组,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医院服务,为五保户、残疾人上门义务理发。
一天,一位腿部残疾的老人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理发店。只见老人头发又脏又长,一脸胡茬,郑永岚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坐到椅子上。很快,剪发、修面一气呵成,老人望着镜中自己的新造型,红着眼眶说:“我腿脚不好,理一次发太难了,新发型真好看,谢谢你。”从此,郑永岚的雷锋小组成员定期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
双目失明的蔡永珍、白光复两位老人是郑永岚的服务对象。每次帮老人精心修剪完头发后,她都要给老人打扫房间、洗洗衣服。当发现老人由于没有人照顾被褥里都生了虱子时,爱干净的她顾不上被褥发出的酸臭味,将被褥拿到了家里,一遍遍烫、煮、洗,晾干后再及时给老人送回去。拿着干净的被褥,老人感动地说:“永岚比我的亲闺女还要亲!”就这样她一干就是12年,直到蔡永珍、白光复两位老人去世,郑永岚还给他们理了最后一次发。
这些年来,郑永岚带领职工为咸阳的军烈属、老红军、五保户、老弱病残、部队战士、医院伤病员义务理发三万多次。
如今,像实验理发店这样保持着上世纪国营老店风范的理发店已经所剩无几,郑永岚和职工们正在用自己精湛的传统手艺守护着这家小店。
“这辈子算是把自己奉献给了理发事业,但我很充实很满足,如果身体没问题,我还想继续干下去。”她的言语之中满是自豪。
文/本报记者 钟洁
图/见习记者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