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年仅19岁的徐立平成为航天四院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修理工。27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整形”。所谓的“整形”,就是对火箭发动机里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的修理、开槽、挖药、修补等工作。
一位专家曾这样形容该工作:“只要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温度高达数千度。”因此,“整形”工每天用刀具在药面上的修修铲铲,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能、极度的细心,还要有强烈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感。
2012年,在庆祝中国航天固体事业50周年期间,中央媒体对徐立平进行了采访,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在药面“整形”这个岗位上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记者问,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这么危险的工作吗?徐立平淡然一笑说:“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还会选择与共和国的固体火箭事业结缘,与发动机整形结缘。只是时间过得太快,不经意间二十多年就过去了。”
1989年秋,航天四院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脱粘,为确保研制进度、减少数百万元的损失,组建了一支挖药突击队,不足21岁的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挖药工作本身就具有高风险性,更何况操作空间狭小仅容一人半躺半跪着,而且机内推进剂还散发出有毒气体……这对每一名突击队员的身心都是严峻挑战。由于缺氧,一人每次最多只能干10多分钟,为了让同伴多休息一会,徐立平总是坚持着多干5、6分钟才出来。他小心用木铲、铜铲一点点抠挖,每次最多挖4至5克推进剂。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徐立平和队友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千克推进剂,并为机内重新浇注灌浆,直到发动机成功试车。
徐立平(右)与同事交谈
2005年,该厂将可以减小危险系数的远距离数控机械整形技术正式提上议事日程。那时,已经是整形组组长的徐立平,全力以赴投入到首台整形机的安装、调试和实验过程中。他从安装之初便参与其中,通过对整形机的安全装置进行研究,找出了设备存在的隐患,提出20余项改造建议,完善了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设备验收合格后,他又迅速投入到学习整形机操作控制和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中。白天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计算各项参数。经过不懈努力,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因此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在徐立平的带领下,班组在刀具、工装和编制数控程序等方面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他还编写了《整形机培训教材》等多份材料,将自己的“绝技绝招”倾囊相授,由他培养的七名徒弟,均成为班组生产骨干。
文/见习记者 古晓娟
图/见习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