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电力装备大师进化史

2023年09月06日

(上接一版)

一个大学生的选择

宓传龙是这一代大学生的代表:1965年考入初中,不足一年就遇到“文革”。其后,他在辽宁开原下乡,在咸阳长城电工机械厂做工人,到陆军高炮营当兵——从战士到班长,还光荣入党。

退伍后,宓传龙到西安变电器厂当了两年钳工。恢复高考第一年,他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2年,大学毕业的宓传龙回到西变厂,从设计员做起,很快脱颖而出。

那时,虽然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但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仍然很难应对——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但是停电隔三差五。

在世界范围内,电力工业也处于大变革时代。1988年全球最好的BBC公司和ASEA公司合并成立ABB集团,后者加速向中国市场靠拢,最终成为宓传龙的谈判对手和伙伴。

1986年,宓传龙出国深造。也就是在这一年,在苏联270公里、1150千伏工业性试验特高压输电线路试运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级特高压科研项目正式立项。

由此,它成为中国电力建设领域的话题之一,最终发酵为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那时,方治强到美国考察,看到美国一条特高压试验场:“之前在国内只是听说特高压,有人说站在特高压线路底下,头发会竖起来。我走到底下试了试,没这回事,没那么神秘。”

宓传龙在1998年成为西安变压器厂总工程师。尽管处于历史机遇期前夜,但这家工厂已连续5年没有出新品。

他把握住机会,成为三峡工程设备供应商。

“三峡一个工程下来,我们的技术提高了很多,还看出外方设计的一些缺点并且作了改进,后来他们也默默地吸收了我们改进后的技术。”宓传龙说。

到200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电网”战略目标。2006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特高压元年。

正是通过在三峡工程中引进、吸收国外超高压技术,西电集团的输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团队从超高压依靠引进吸收,到特高压已可以自主独立建设,现在走到以我为主的阶段。”西电集团副总工程师、西电电力系统公司总经理苟锐锋表示。

宓传龙和他的团队、企业又一次遇到更大的时代机遇。

坚守国家权利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6年决定上马特高压项目之初,组织专家进行过一轮技术摸底。有专家问我对研发相应变压器有没有把握时,我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宓传龙回忆说,“如果国内企业不敢承担,就只能把技术开发让给国外公司,今后我们还得被卡脖子。”

三峡工程建设之初,中国相关决策层基于现实,决定以“市场换技术”,要求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一起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建设。

“外国企业当然不愿合作,为此设置的一个障碍就是不让我们参与做变压器核心部件,只是同意国内组装。”宓传龙说,“这哪能提高技术,当然不能同意。我们不仅要参与,而且要参与到作为变压器‘心脏’的线圈部分。”

1998年,他带队与瑞士ABB公司展开了一场艰苦的谈判,力争独立制造的权利。

这次谈判的结果是,中国人获得了换流变压器线圈技术。由此,三峡相关设备的国产化率从以前的17%上升到50%。

宓传龙很坚持“中国权利”。

比如,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相关产品的评审,他们准备了A、B方案,并提前告知国家电网公司,A方案有公司核心技术参数,B方案则有所保留。

这是因为现场有外方专家参与评审。

“公开评审时我们出示的是B方案。我们的电抗器技术是全球第一,能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外公开吗?”宓传龙说。

啃下特高压设备硬骨头

特高压的谈判对手也曾是ABB。

“2006年上特高压项目时,ABB派人来与我们谈了一个月,想以最小的投入介入其中。”西开电气公司高级工程师江洪回忆。

“当时特高压也存在一些争议,技术路线不明,市场也不明,看不到前景。”江洪说,“实验相当花钱,开关开合哐当一下,可能几十万元就没了,一套试验没有四五千万元做不下来。”

再比如换流阀设备是直流特高压关键设备,每个阀片单价2万元,全部设备需求约3000万元。

这也加剧了技术人员的压力,尤其是出厂前实验。

“我们不愿到现场,害怕听到产品放电的声音。如果听到,真的会崩溃。最终成功了,大家如释重负,自豪感一下起来了。”已经60多岁的宓传龙说这话时,突然眼眶通红。

如今,宓传龙希望得到更多支持,“很多特高压设备国内企业都能做。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业主单位的顾虑,我们也承认曾经有短板,比如在材料、工艺、洁净度、管理水平等方面。”

在西电集团副总工程师、西开电气公司党委书记张猛看来:“这还与中国基础研究不够、原创性理论突破少,以及缺乏主动创新精神、缺乏职业精神有关。”

同时,业主单位严格按照采购程序,注重和要求设备供货商的市场业绩。“如果没有业绩,就很难入围招标,进不了招标就意味着永远没有业绩,就永远被牵着鼻子走。”苟锐锋说。

“实际上国内企业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看你是否信任它。”宓传龙表示。

2008年春节,西电集团的很多技术团队都没有休息,哪怕实验到半夜也要将结果层层汇报,不然睡不着。

业主单位的专家组要到西高院考察特高压设备大容量实验,结果发生事故。

西高院认为是套管等质量问题,但业主单位的专家认为是设备有瑕疵。最后证明是日本供应商的产品问题。

“特高压主要市场在中国,中国的科技人员也终于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以前中国电力建设受国外产品、技术的垄断和高价格控制,随着这几年国内企业技术跨跃式进步,我们逐渐掌握了话语权。”西电集团副总经理裴振江表示。

“我们与老一辈相比,赶上了中国能源发展、电力发展的黄金时机。尤其是这几年参与中国特高压设备的攻关,不仅输变电行业、西变公司有了飞跃,我们也拉起了一个技术过硬的团队,觉得很自豪。”宓传龙说。 新华社记者 刘武

上篇:“动图传输”为高铁应急抢险助力
下篇:“好猫”情怀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10/2014102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10/22/11537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