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乐见“国考”降温

2023年09月06日

从绝对数量来看,数十万人参考,“国考”依然名副其实、热闹非常。但若参照另外一组数据,这样的“热闹”则可有另外的解读。去年同期,报名人数为31万人,前年同期,报名人数为33万人,也就是说,报考人数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从竞争比来看,今年为11.79:1,也远不及去年同期的16.2:1和前年同期的15.8:1。

除了简单的报考人数对比,还有必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比如高校毕业生人数。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较之去年大幅上升,今年也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但在这种情况下,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却不升反降,这更为“国考”降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让更多精英进入公务员群体,无疑有利于公共服务水准的提升。但如果招录公职人员的考试“掐尖”严重,则可能造成人才浪费和其他领域人才失血。在美国有种说法,一流人才进商界,二流人才才从政。这并不是说从政的人水平就一定不高,而是意在表明人才资源的配置须科学、合理,若一些本可在其他领域大展拳脚、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都成了手捧“金饭碗”的公务员,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绝非福音。

这些年,大批有为青年热捧“国考”,有多少人是出于理想和真爱不得而知,但也确有一些人是冲着特权、隐形福利等而去,想着有朝一日媳妇熬成婆,便可大展拳脚、名利双收。但随着中央转作风和反腐的强力推进,这样的“预期”正被逐渐扭转,诸如“科长月薪3000不敢参加同学聚会”之类的“悲情新闻”不断出现,也让部分年轻人对公务员这一职业有了新的判断。

而另外一些声音也显得十分“硬气”。譬如一些培训机构称:莫天真,“金饭碗”依然抢手,父辈们“有钱不如有权”的理念,让一些富二代也赶着来报考。一些媒体的分析则更为冷静,譬如考上公务员可以在大城市落户,譬如工作相对而言稳定平和,可以用“熬资历”来代替“拼业绩”,等等。这些说法未必中听,但却直指现实。

某种意义上,公务员考试以及社会对公务员考试的评判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公务员群体的生态。眼下“国考”有所降温,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仍然不够,只有当“国考”在人们眼中不再有特殊的光环,我们才可真正地长舒一口气。 □金葆

上篇:没有了
下篇:“楼堂馆所”变养老机构值得推广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10/24/11544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