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暗查33个开发区发现,事故隐患聚集,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开发区咋成事故高发区

2023年09月04日

开发区,企业规模大、生产工艺先进,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引擎,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经济高地中有的却逐渐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据统计,2011年—2013年,全国总计3312个各类开发区中,发生较大以上事故82起,占全国工矿商贸同期总量的9%;去年全国发生的4起特大事故,两起在开发区。

一些开发区企业为何频发安全事故?事故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必然因素和人为原因?我们又该如何把经济高地的安全风险降下去?

企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员工安全意识差、生产环节不规范、内部安全制度缺位

今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派出6个暗查组,分赴湖北、浙江、辽宁等6个省33个开发区暗访暗查。暗访结论令人担忧:一些开发区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各类隐患举目可见、随手可抓,成为隐患聚集区。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诸多生产环节不规范。企业内部安全制度缺位,存在应付检查的情况。“制度、安全设施、生产技术装备、劳动防护和人员素质……经济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如不立即整改,发生事故只是早晚的问题。”安监总局暗查组的总结绝非危言耸听。

“安全第一”停留在口头

招商引资“一路绿灯”,日常监管走形式、走过场

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为何能入驻开发区,而且高枕无忧?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踩踏安全底线、作出无理承诺,为日后事故埋下危险伏笔。部分地方政府对日常监管的放松与漠视,也致使开发区成了安全薄弱环节,甚至“盲区”。对这一现象,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进行了详细描述:有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挖空心思让老板“安心”“放心”,特别是对外资企业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各项检查走形式、走过场,对企业非法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要求各级各部门尽量不要到企业检查”,规定“环保、安监等执法部门每年到企业的检查不能多于两次”。

安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缺乏刚性执法权限,监管人手短缺、能力不足

然而,开发区安全事故频发背后,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问题,也反映出开发区安全管理体制的缺陷。

“开发区管委会规格往往高于属地政府,且往往实行封闭式管理,给属地安监部门开展执法带来障碍。”黄毅说。据安监总局介绍,目前全国3312个开发区中,有1630个没有设置安监机构;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派出机构,其所属安监机构也不具备完整执法权限,安全检查以督促整改为主,缺乏刚性执法的震慑力,有的干脆没有执法权。在暗查中随机抽取的浙江27个开发区中,无执法权的有7家,在这些开发区,安监人员从未执过法。

即便有了安监机构,安监管理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发区作为产业聚集区,也是滋生事故隐患的集中区,客观上需要加强安监力量,但目前监管人员数量与企业数量完全不成正比。”黄毅说,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开发区仅有3名安监人员,刨去日常事务,对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间严重不足。

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大量涌现的经济开发区,也迫切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执法能力。令人忧心的是,目前七成以上的开发区执法装备水平差,现场检查多靠“手摸、眼看、耳听、鼻闻”。此外,监管人员以部队转业、社会招聘的“半路出家”者居多,流动性大、经验少。据统计,目前开发区安监人员中,仅47.8%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一些监管人员甚至听不懂专家要求、不会下达执法指令、不明白隐患的严重性。

破解开发区安全生产的困境,更需要突破开发区自身的局限,转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在黄毅看来,一是要在招商引资、上项目时严把安全生产关,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在开发区考核上,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权重,实行“一票否决”;二是要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即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低端产能,关闭取缔非法违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这样才能把开发区真正打造成安全发展示范区。” (刘志强)

上篇:期盼打通“带薪休假”的最后一公里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4/11/20141104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4-11/04/10410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