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全国各地陆续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已近一年。近日,国家卫计委确认,这一政策逐步放开以来,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胎申请,与此前官方提出的每年约200万对夫妻提交申请的预期差距较大。不少网民提出疑问:为何官方预期与民间反映差距如此之大?
想要“二孩”不容易
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人对这一政策表示欢迎,但出于现实的考虑,许多人表示不敢生,不愿生或很纠结。
——不敢生。家住沈阳市的张先生和妻子已经生了一个男孩。虽然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但“不想再生了,生活的压力太大,生得起,养不起!”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出生到上学、再到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保守估计也得几十万元,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不愿生。“一个孩子就已经够操心的了,怀孕开始,定期的孕检、产检让人疲于奔命。孩子出生之后,要照看孩子,生病后忙着跑医院、找大夫,心力交瘁。”山东烟台的王先生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独生子女,也过得很好。”
——纠结“要不要生”。作为满足二胎生育政策,却暂时没有提出申请的南昌市民万欣觉得自己对于生不生二胎“很犹豫”。近几年,万欣的生活基本被女儿占满了。周末要带着女儿去兴趣班,还要陪着女儿在游乐园玩,这让她觉得“再养一个孩子太累了”。
专家称消除“后顾之忧”是关键
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民众对“单独二孩”政策反应平淡并不奇怪。目前,青年人承受的家庭、工作以及社会压力都比较大,生活成本高,生养孩子的成本更高。单纯依靠放开“单独二孩”政策来提高生育率并不现实。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户籍制度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配套与公众的现实期待有较大差距,使人们难以消除后顾之忧,因此,虽然对“单独二孩”有所期待,但又很纠结。
新华社记者 孙仁斌 梁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