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表彰奖励在我省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工人,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日前第四届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已经评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蟠龙采油厂修井队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王海荣等10人被评为陕西省第四届十大杰出工人。他们当中有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有身怀绝技的高级技师,也有在苦脏险累的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的优秀工人。他们是我省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评选活动开展四年来,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各市、省级各行业(企业集团)劳竞办,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对优秀工人进行认真摸排,逐级推荐上报。每年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研究确定评选人选后,经过公示并报省政府批准,授予“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称号。
今天,本报刊登省第四届十大杰出工人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大力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工作激情,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知识、鼓励创造的时代新风。为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汲取正能量,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职业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王海荣 男,56岁,中共党员,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蟠龙采油厂修井队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独立完成各种技改项目60余项,加工设计各种打捞工具3000多套(件),使价值7000多万元的400多口死井复活。设计的悬塞堵水分割器,成功解决了甘谷驿采油厂几十口油井由于技术原因导致套管未能堵住水层的问题,使这些大水井恢复了正常生产。发明的抽油杆连接夹头,获得1998年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设计的原油回收装置,有效降低了修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一次事故井处理中,由于封隔器不收缩拔管时造成井下油管拔断,一连打捞了十多天都没有成功,他用两天两夜时间,设计加工了新的打捞工具,仅用2个多小时就处理了故障,使油井恢复了生产。几十年来,他培养70多名徒弟,这些人中有的担任技术骨干,有的走向领导岗位,都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
刘娟 女,33岁,中共预备党员,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二公司驾驶员。
她2000年进入公交公司,先后担任过售票员、驾驶员等。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恪尽职守,以忘我的工作干劲、乐于奉献的爱岗精神深得同事们的好评;始终牢记“服务为本、乘客至上”的服务宗旨,以热情的语言、细心的服务和整洁的车容车貌,赢得了广大乘客的赞誉;多年来,视安全为生命、视乘客为亲人,苦心钻研业务技能,坚持做到无违章、无事故、无投诉,连续多年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安全驾驶员、巾帼文明建功立业创新能手。她凭着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在众多女驾驶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年轻驾驶员学习的榜样。2011年被评为“公司明星驾驶员”,同年被授予“宝鸡市优质服务明星”。面对荣誉,她依然保持着虚心好学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李茜 女,37岁,中共党员,东方航空西北分公司客舱服务部乘务二分部乘务长,高级乘务员。
她用心、用情、用真诚诠释着空中乘务员这个美好的职业,多年的服务工作使她深刻认识到:真正能打动旅客的不是标准的服务程序,而是心与心的交流;高质量的服务不是客气礼貌的语言,而是蕴涵在服务中真挚的情感;提升品牌不是形式上的口号,而是把旅客当成亲人朋友。大雪中她将旅客丢失的物品送还其家人手中,在7小时延误的航班上能够让旅客从焦躁愤怒转为真诚感动,果断处置多起旅客医疗事件,是老人们的临时好“闺女”、小朋友们的知心大姐姐,贴心、暖心的服务多次受到旅客的赞扬。注重班组建设和组员素质的培养,用鼓励加肯定的方式帮助年轻组员快速成长。结合多年积累的业务知识和服务心得,总结出完整的服务方案。多项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其中《航班延误下的中转旅客服务》获东航西北公司十佳合理化建议。
汤征宇 男,41岁,中共党员,西部机场集团航空地勤(西安)有限公司特车服务部驾驶员。
参加工作以来,他钻研技术,掌握了十几种民航特种车辆设备操作技能,是西安地勤特种车辆操作领域的行家里手。连续21年安全运送旅客300余万人次,货物89万吨,安全行驶里程62万公里,创造了特种车驾驶员安全行车历史最高纪录和21年服务零投诉的最高纪录。他在历次急难险重任务中,攻坚克难,出色完成重特大任务。远赴汶川地震灾区机场,完成平台车作业抢运救灾物资1396吨。近百架次中外元首专机、佛指舍利、国宝熊猫等重要航班保障中,精确对接客梯车操作,安全靠机作业千余次无一失误。担任三星货包机下作业保障小组负责人,先后成功完成13米超长特货、国内首台价值3亿元精密仪器光刻机作业,累计运输三星货包第一航季飞行194架次,装卸货物10096吨。
陈炳勤 男,52岁,中共党员,陕西省电力公司铜川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带电作业班班长。
他提出在班组中“三种素质”(即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的理念;编导的《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2005年由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在班组安全管理上提出“四个第一、五个同时”(即安全第一、人身第一、安全思想第一、自我保护意识和群体保护意识第一;安全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评比、考核”)的方针;制定了《危险点和预防控制措施》等规章制度,并编成标准化作业书籍出版;倡导的“武能登杆送光明,文能挥笔写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已被行业所广知、借鉴。他跑遍了铜川地区1200余公里高压输电线路,46项QC成果分别荣获省电力行协一、二等奖,拥有双钩防脱保险装置等六项国家级专利。
武卫琴 女,49岁,中共党员,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华北事业部仪修中心取心仪修班班长,高级技师。
她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2005年,冀东项目部一作业队,在执行取心作业任务时,取心器不发射,技术人员查不出问题,事业部领导让她去解决。凭着多年经验,她判断是信号引线破损,线芯暴露造成的。故障排除后,点火发射工作正常。2010年,由公司自主研发并投入应用的“钻进式井壁取心器”,作业成功率低、仪器故障率高。她翻阅大量资料,反复模拟作业过程,制定出整改方案,解决了影响应用的技术问题,使仪器收取率由30%提高到96%。2011年至今,她积极推广应用钻进式井壁取心技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2012年,事业部首次对5000米以上的深井旋转取心,甲方要求必须成功,否则将请国外测井公司施工。她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和应急预案,优质地完成了取心任务。
郜作金 男,51岁,中共党员,西北二棉纺织有限公司织布车间喷气织机维修工,技师。陕西省技术能手。
在生产中,他是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大胆进行技改,提高了设备在生产中的效率。在承担车间大坏车检修中,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带领检修人员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担任无梭保全队长期间,制定出无梭织机保全平车翻改工作规程,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2007年在无梭喷气织机上试织了密度大,布面质量要求严的JC40*40140*14067品种。在ZX--360喷气织机上精确安装调制了分幅装置,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提高了布机效率。2008年参与车间改进分幅装置工作,使织机效率由原来的54%提高到82%。与他人合作撰写论文,2009年在陕西纺织杂志上发表。去年累计攻关新品种20多个、高难品种30个,为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他带出的徒弟都成为各轮班的生产骨干。
张林康 男,39岁,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铸造厂造型工,中级工。
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干起活来他像“拼命三郎”,经常起早贪黑,每月平均工时达800多个小时。用17年的时间将自己打磨成为铸造行业的技术能手,黑砂中耀眼的“钻石”。面对日本客户及专家对产品质量的“百般刁难”,为了消除产品表面的笔痕,大胆革新生产过程中不好的操作习惯,摸索出铸件砂型涂料涂刷新方法。经他创新工序完成的铸件表面,质量水平大幅提高。为杜绝废品的产生,成功改善了通气绳的摆放工艺,铸件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公司每年减少损失上百万元。为了满足风电产品高空连续无故障工作不少于20年的要求,并达到欧洲标准,在经过一次次的分析试验后,他终于总结出干好风电铸件的关键,一批批风电产品没有一件因为操作原因报废,合格率达到了100%。
徐西平 男,49岁,中共党员,西安铁路局新丰镇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高级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
新丰镇机务段包西运用车间成立初期,面对新人、新线、新车型、新问题,他主动要求加入该车间,并提出成立“徐西平帮带组”和《包西风采》宣传月刊。针对新车间的管理、行车、职工教育、职工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方法和新理念。总结出“早一步预想、低一级给定、缓一步进级”平稳操纵法等,在全段广泛应用。负责研发了“包西线长短链救援自动计算系统”等软件;制作完成“CTC行车办法”等教学课件,全段职工从中受益,给安全行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工作之余带领团队研究解决生产运输中疑难问题95个,防止机破35件。先后培养出生产骨干56名,其中走上管理岗位的18名,中层干部5名。自2011年“徐西平帮带组”成立以来,开展上门送教、家访慰问146次。
夏复山 男,40岁,中共党员,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分厂53车间钳工,高级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
他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完成《废磁力表架改制成快换磁力定位块》、《提高叶型量规的加工质量》等项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成的《表架底座支撑的创新设计及应用》项目,通过改造表架底座结构减少了表架底座对平台的磨损,延长平台使用寿命一倍,使车间每年减少平台刮研费用5万余元;带领班组成员完成的《降低长度标准件躯座制造成本》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工装制造费用近30万元。开展“如何做好工具钳工”等专题讲座,根据班组青工不同的技能水平,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计划,毫无保留的手把手传授技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14名徒弟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