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成为优秀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促进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升的共同选择,但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本身,还是社会责任工作,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临近年底,又到了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高峰期。
12月3日,记者从在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上获悉:截至10月31日,2014年中国各类组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2240份,继2009年的“井喷”和2012年的快速增长后,再现高速增长态势;发布在各行业协会及相关部门和组织平台上的报告达1336份次,占比59.6%,同比增长113.4%。
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是为了编写而编写,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相关人士也提醒,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本身,还是其他社会责任工作,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企业履责水平提高
“国资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我们下一步要把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放到全面深化推动国企改革,放到推动完善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和高度,我们来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在带动整个企业来履行社会责任。”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
他指出,近年来,不仅中央企业积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系统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越来越多的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华外资企业,也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
彭华岗认为,通过系统梳理履责实践,提炼社会责任理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企业内外的传播和全员责任意识提升;通过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组织各职能部门甚至各分子公司共同参与报告的编制,为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系统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探索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对标并加以改进完善,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最后,通过发布报告,促进了利益相关方参与企业发展,提升了企业沟通水平。
研究揭示履责特点
研讨会主办方《WTO经济导刊》还首次发布了《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09-2014)》,这是国内第一份基于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聚焦历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轨迹、特点及趋势的指数研究。
该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报告质量稳步提升,持续的结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是重要原因;西部地区报告水平增长相对较快,在2012年超越中部后,于今年超越东部,成为报告总体质量最高的地区,报告的创新性和可读性表现尤为突出。
不同性质企业关注的利益相关方和议题有一定差别:国有企业更注重员工、客户、政府、金融机构方面信息的披露;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更关注供应商和社会组织信息的披露;民营企业的媒体、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提升。
上市公司报告质量提升明显,今年首次超过非上市公司报告水平;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差异显著:电力行业历年处于领先地位,建筑业增速最快,金融业历年波动较大。
企业履责具有不均衡性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项目类型上,企业对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履责实践较多,特别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项目较多,而针对内部利益相关方比如员工的实践案例较少;二是从实践内容上,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活动内容丰富,手段和措施多样,但是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相对单一,没有从其实际出发进行延伸;三是从传播上,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履责活动的传播,但是针对企业员工、股东等责任宣传相对缺乏。
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本身,还是其他社会责任工作,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彭华岗指出。
他认为: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对社会责任工作、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有待提高,仍将发布报告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方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乃至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核心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许多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有的仅仅局限于“晒成绩单”,报告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发布后的传播、意见的采集与反馈等多个环节,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都还有待提高。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