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冲
背井离乡,来到西安闯荡已近二十年了,每年的隆冬时节,我就会想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商州的一种家常饭食——洋芋糊汤来。因为工作原因,我已好几年没有回过故乡了,尤其到了冬季,对于少年时代的美食——洋芋糊汤的怀恋就愈加浓郁。
我于文革中期出生在陕西南部的商州山区,那时家乡普遍贫穷,大米白面一年吃不了多少回,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玉米糊糊,当地有谚语曰:“洋芋糊汤疙瘩火,除过神仙就是我”,洋芋是我们当地的称呼,说的就是土豆,糊汤里煮点洋芋,就是所谓的“洋芋糊汤”了。山里人做饭没有煤而是烧柴,满山遍野都是树木,砍伐下来放干很容易燃烧,但真正耐烧的柴当属砍伐过的树木埋在土里的老树根。家乡人在农闲时节把树根从山上的土里挖出,当做柴烧,当地俗称之为疙瘩柴。因为疙瘩柴耐烧,不仅煮饭好,燃过的火炭还不会有柴烟,又可以用来烤火。那时的人们很容易知足,粗茶淡饭的洋芋糊汤,只要能吃上就觉得生活很滋润了,日子虽然贫穷,却知足常乐,没有大灾大病,老人也多健康长寿,当地群众总结说是糊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商州山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尤其在隆冬时节,一大家子人热热乎乎地吃着洋芋糊汤,再烤着一火盆疙瘩火炭,其乐融融,那种惬意的感觉真是堪比神仙了!
糊汤的制作很简单,将干玉米粒磨碎,用筛子筛去皮(机器加工的市场上也有出售),留下小米大小的糁子,等大铁锅里的水烧开后用勺子边搅边下糁子,有洋芋(即土豆)下锅最好,当地称为“洋芋糊汤”,先是大火猛攻,再是文火煎熬,约半小时左右即成。在煎煮的过程中,最好要不断地搅动,当地有一种说法是“糊汤要好,七十二搅”,实际上也未必非要数够七十二搅,只是强调要勤搅动,免得锅底粘锅烧糊,有焦糊味就很难吃了。熬好后的成品糊汤金黄粘稠,佐以酸菜或腌咸菜下口,简直是一道美味。一日三餐,令人常吃不厌。
到西安后,再也吃不上家乡的糊汤了。一是没有糁子,二是没有那种农村熬饭的大铁锅,三是没有酸菜或腌咸菜下饭,想买也没有地方。偶尔有老家来人捎一包玉米糁,用煤气灶熬了,不是熬焦了,就是火候不到,即使熬好了,也没有酸菜或咸菜就着,只能佐以榨菜或泡菜,吃到嘴里再也没有少年时代那种美好的回味,令人遗憾不已,但我仍然嗜糊汤如酒鬼嗜酒,烟鬼嗜烟,一个月不吃上一回心里就难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去市场买些糁子回家凑合着做,左邻右舍见了都笑我,说什么年代了还吃那玩意儿,那是饮食的初级阶段,贫穷的象征呀。我笑了笑说:“我就是吃糊汤的命啊!”最近这些年,随着人们对养生和营养的需求,以及对粗粮的认识的提高,粗细搭配的原则慢慢被大家接受,糊汤慢慢也走上了城市的餐桌,不过所使用的炊具和做法已大不相同,名字已经不叫糊汤,而是称之为稀饭了。
声明
青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丢失公章,现已更换新公章。因近期公司变更法人,除税务登记证外营业执照等其他证件均已完成变更,致使与在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太白北路支行所开账户(户名:青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账号:61001728300052500426)的预留的开户资料中公章及法人信息不一致,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