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秦岭薄雾萦绕,落雪在山脉间时隐时现。
12月19日下午,站在宁西铁路二线工程丹凤商镇车站,一群身着“中铁一局”字样工装的职工,正在施工现场紧张而有序地作业。这是该站2、4股道开通的日子。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紧张的施工中,每名职工不但把生态保护记在心里,而且付诸于行动。
指着SMC箱盒,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宁西二线项目部负责人李增权对记者说:“自今年3月进场以来,我们在信号专业箱盒强度及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新型SMC复合材料箱盒,一项就节省钢材45吨左右。”
推行新工艺、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尽最大努力保护施工沿线的环境,是其有效做法之一。在推进绿色施工过程中,该项目十分注重引导全员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安装节能灯具,避免购置一次性用品、张贴节能节电倡议书等形式带动全员参与,实现绿色施工承诺。办公人员严格控制办公用纸,对一般性打印材料实行双面印制,设立纸张再利用回收箱,由专人装订成册,作为日常草稿纸加以利用,仅此项一年就节省打印纸近2.5万张。该项目部还积极探索水资源回收利用新举措,通过安装简易水塔,回收施工用水、雨水进行车辆、厕所的冲洗和路面洒水降尘等二次利用,大大降低了自来水的用水量,进场以来共节约自来水2187立方水。
为什么要如此大搞节约?电务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祥杰郑重地说:“我们负责的104公里的‘四电’施工标段地处秦岭余脉,远山如金丝峡美景似画,近水有丹江清澈无暇,为铁路线增添了诗情画意,更对沿线环境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随着一江清水供北京,我们如果不注重生态,会给‘南水北调’这个大项目带来污点、会给陕西人丢脸!”
“小项目”心系“大工程”。据了解,该项目部承建着104公里的站后工程,包括接触网、通信、信号、电力、房建专业及相关配套工程,合同额近2.4亿元,是中铁一局电务专业覆盖最全、但合同总额不大的项目。为了把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该项目部克服“在既有线上施工安全防护难度大、技术规格要求高、有效工期时间短”等困难,坚持把生态文明纳入项目管理体系,以确保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走进2000多平方米的材料库房,里面干净整洁,近1500余种材料由高至低,由少到多,按“个头”与“大小”排列成行,各种标识牌醒目明晰,内容描述清楚;线缆、机柜都按“先干先出”的原则堆码……在前期管理策划、管理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等方面,该项目部对绿色施工做了统一要求,建立完善了现场物资管理、成本管控、废旧料回收、车辆使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推广等多项管理制度,实现了节材、节能、减污、减排在制度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岗前培训、技术交底等形式进行全员宣贯,项目驻地张贴节约用水、用纸、随手关灯等宣传标语,营造氛围,让绿色施工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履行了“绿色施工”的承诺。 本报记者 阎冬